【听书笔记】古代人是怎样上学的,上学累吗?

在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太学的教学制度不太严格,既不规定毕业年限,也不管考勤,你想上就上,不想上也没有什么惩罚,但是太学非常注重考试。

太学的考试一年一次,也叫“岁试”,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这种形式的考试之前,考官会把写着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然后进行抽签选题。

怎么抽签?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的套圈游戏。

岁试过后,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就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所以说汉朝人念书可以说是完全靠自觉。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频率提高了。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等,和我们今天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等差不多。

比起汉朝的“散漫自由”,唐朝设置了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及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

跟汉朝学生比起来,唐朝学生是比较累的,可能也是因为太累,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旬假”是每十天休一天,“田假”和“授衣假’是一次休15天,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寒暑假,前者在农历五月,放假是为了让孩子们回家帮忙干农活。后者在农历九月,是为了让学生们回家准备冬季衣物。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度,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考科举,学生们是日夜苦读,所以唐朝之后上学的学生更累了。

官学尚且如此,私学就不用说了,古代的私学,在师资和平台上都是比不上官学的,所以,私学的学生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作息时间都是自行安排的,一般都是天亮入学,下午放学, 放学后还有很多作业。

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就得背书,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篇故事和文言文可以相比的,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这还不是最累的,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毕竟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不多辛苦一些是不行的。清朝皇子6岁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上课地点一般在上书房,在皇帝的寝宫附近,但是皇子住的地方在紫禁城北边御花园附近的皇子所,再加上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要赶路上学。

清朝皇子们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早上5点开始上第一节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候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 ;第二节是汉文课,要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 《史记》《汉书》 等,学习本朝先辈的创业史还有先帝留下的圣训,这节课的时间比较长,要从早上7点多上到下午3点左右;这节课结束就是最后一节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一直到5点放学。

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清朝皇子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这5天能够休息。

当然也因为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才使得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远高于明朝皇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