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不想再聽正確的廢話了

一個寫了很久的公衆號《Hans在路上》,分享一路的新知感悟,期待你的關注。

自從接管了產品和研發部門,順帶還支持一些運營的工作。

我發現曾經讓我們吐槽的問題和現狀,只有自己身處在漩渦的中心時,你纔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艱難。

譬如說,公司的戰略方向問題,產品的規劃發展問題,用戶的運營拉新拉活問題,組織內部的協同管理問題等。

這一系列問題,並不是高管們開幾次會,或者專家、顧問過來指導一下就能解決的。

作爲局外人和旁觀者,講再多大而全的話是隔靴撓癢。這就像是正確的廢話,說的都會,一做就廢。

如果動動嘴皮子就能解決問題,我相信大家都是專家了。

可實際卻是,說到和做到根據不是那麼一回事,對成事沒有敬畏心,誇誇其談最終還是浮躁了自己。

只有躬身入局、直面困難、落地實幹,才更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1 *越向外部越不確定

在一家企業的組織架構裏,自上而下的崗位解決問題的難度和方向是不一樣的,這也決定了崗位的職責和薪酬。

越是在組織的上層,解決的問題越不確定,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人可以保證每一次決策都是正確的。

爲什麼會這樣呢?

本質上,做決策找方向是一場無限遊戲。

面對外部,無限的環境,無限的信息,相關的約束條件,劇烈變化的各種因素,決策者得從不確定中找確定性。

這個決定是各方權衡的結果,可能是當下合理的結果,但不一定代表是未來正確的結果。

做決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家企業能做起來,本身也是持續不斷做對了選擇纔有的結果。

這裏對人的要求是綜合性的,比如對行業的理解、事物的認知、人性的洞察、模型和方法論的積累等等,纔有可能支撐你選對,並把目標拆解爲落地的方案。

這裏的難度和執行層去解決確定性問題的難度,差的起碼不是一個量級。這也是很多高手提升自我,趨之若鶩的修羅場。

當然,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上面說的也僅僅是皮毛,時代的大背景,資本、市場的空間,政策導向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說了這麼多,只是爲了告訴大家,很多事並非你想象的那麼容易,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同身受。

好的決策只是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拆解和落地。

這一步做不好,下面的執行層就會失去重心,搖擺不定,甚至不知道做啥。

這也難怪上次產品同事跟我吐槽,大半年前講的戰略方向,聽到現在耳朵都起繭了,真的是很對的廢話。

這也讓我意識到,中層的承上啓下,目標拆解和資源分配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從上到下,從外部到內部,問題逐漸清晰,變成了一個個可落地的任務,每個人各司其職,整個組織才能良好運轉起來。

*2 *找平衡而不是邊界

也許是我耐心不夠,或者看多了、聽煩了,一些公號文章、一些書裏講述、甚至一些知識短視頻等,講戰略、講管理、講產品···

真的是95%都是垃圾信息,講的都是大而全,找不出毛病的廢話。

比如下面這段話:

B端產品除了要掌握C端項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外,還得把握公司目標、拆解產品任務、降低試錯成本、全面推進業務。

什麼叫拆解目標?什麼叫降本增效?什麼叫全面推進業務?這種就是大而全的話,看完之後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很多時候,作爲讀者或者下屬,過來是找答案,要的是怎麼做,而不是是什麼。

作爲內容輸出者要時刻留意,提供how是最有價值,而不是提供what。

這種大而全的話,更多講的是一個邊界的狀態,最好或者最差。

但實際場景中,往往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而是在這兩者之間。

這也是爲什麼,我這麼diss這種正確的廢話的原因了。

脫離了具體場景,沒有實際案例,抽象出來的總結和規律就失去了根本。

也許也能理解,真實的場景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況和總結,作爲讀者就要有辯證意識了。

在真正的環境中,我們找的是平衡,而不是那些大而全的邊界。

這也是爲什麼講1000次,不如做成一次得到的體會多。

講的是邊界,做的是平衡。

*3 *躬身入局,做到再說

有一段時間,公司頻繁過來一些顧問,有數據挖掘顧問、有業務發展顧問、有金融保險顧問等。

有顧問過來當然是好事,起碼可以從不同視角提供一些看法和建議,有助於我們釐清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幾乎每個顧問過來,一股腦呼啦啦地倒出了很多思路和想法。但一段時間過去了,落地執行的寥寥無幾。

這裏的問題出在哪裏呢?

這讓我想起了《輕戰略》作者許正的一段經歷:

當年許正還在微軟當戰略顧問的時候,國內一家500強企業《陝鼓集團》找到他,基於當時的行業環境,陝鼓集團急於要轉型升級,希望許正先生可以提供幫助,擬定一份詳盡的戰略計劃。

一段時間後,許正和他的團隊日以繼夜,終於給陝鼓集團產出了一份戰略計劃,說只要按照我們提供的計劃執行,公司肯定會達到預期目標和業績規模。

這是一份來自全球頂尖企業戰略諮詢的戰略計劃,照理來說,專業和權威都足夠了。

但當時陝鼓集團的董事長不太滿意,再三要求許正過來企業當執行副總裁。

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許正先生給自己捏了一把汗。當自己身處企業成爲執行副總裁時,回看自己當初擬定的戰略計劃,多少有些空洞和缺乏真實場景支撐。

後來,許正和他的執行團隊花了一年時間,與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進行大量的走訪,瞭解實際的業務生產流程和問題。

一年之後,當他再次拿出經過一年修正調整的戰略計劃,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所有高層熱淚盈眶,不自覺地說出了,終於找到了。

其實,企業內部的人對公司的情況是最瞭解的,他們只是缺乏找到的方法論和模型。

作爲戰略顧問,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大家找到這個已經就存在的,但大家沒發現的戰略計劃。

要躬身入局親自帶領,而不是作爲旁觀者,用嘴巴幹活,要這樣要那樣。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顧問或者領導,完全可以給他一個白眼,讓他自己體會。

最後的話

最近新晉網紅“羅翔”老師說過,“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知道和做到之間巨大的鴻溝是需要靠行動填補的,光靠嘴巴說,光靠腦袋想,永遠不會有結果。

王陽明也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對待一件事,如果你說你想清楚了,什麼都知道了,但遲遲沒有付出行動,依我看啊,你就是不知道,你沒有想明白。

所以,多幹少說,結果最有說服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