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你不要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

曾在一個演講裏聽過:

微信設置裏有個比較隱蔽的開關——朋友圈三天可見。

通常這種隱蔽設置很少人會用,因爲大部分人都很懶。但現實是,偏偏有超過一億人,設置了這個功能。這個開關,也是微信裏用的人最多的。

如今,生活真的走得越來越快了,而情感卻沉澱得越來越慢。

當你再打開別人的朋友圈,有人顯示的卻是:

說不失落,是假的。

那條灰線和無盡的空白,彷彿劃清了你們之間所有的界限,而這條灰線的距離,正是你我人心的距離。

1

灰線的分量

昨天,一位老同學問我能不能看到另一位同學的朋友圈,她說她看到的是一條灰線,如果我能看到,她就要刪好友了。

說實話,挺感慨的。

現在的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通過朋友圈窺探別人的世界。

心裏明明在意的不得了,但一條灰線,就輕易阻隔了人心,連開口問一句的勇氣都沒有。

以前的人想溝通,迫於條件限制,無法也不能達到;現在什麼都方便了,卻變成了不想也不做。

但說到底,一條灰線的分量究竟是什麼呢?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也是不敢開口去問。

直到那位朋友親自用微信證明,並對我說:

“我沒有刪除你啊,我只是把我的朋友圈鎖起來了,誰看都是這樣的。”

那一刻,我哭笑不得。

朋友圈的出現,本意是拉近大家的距離,但我們對朋友圈的依賴,反而讓我們模糊了溝通的意義。

隔着屏幕,我們只能看到一條冷冰冰的直線,但直線背後的分量,卻是你我所觸碰不到的。

說白了,朋友圈只是我們瞭解他人的一個途徑,並不直觀。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變成了如此不純粹的地方,發之前要深思熟慮,發的時候要分各種小組,發之後還要及時標上三天可見......

有人甚至乾脆關閉了朋友圈,心情僅自己可見。

出問題的,真的是朋友圈本身嗎?還是那個瞻前顧後,刻意僞裝的自己?

生活已經這麼累了,如果可以,真的希望大家可以不用僞裝,真實地做自己。那些離別,也請讓時光慢慢淡去我們之間的聯繫,而不是以朋友圈裏一條黑槓的方式。

2

情緒的質量

當然,我也理解大家對朋友圈的反感。

朋友圈就像是以前的日記,是我們記錄心情的地方。

只不過傳統的日記比較注重自我對話和自我剖析,就算寫得不好,也是給自己看的,情感是最真摯的。

而朋友圈多了社交屬性後,除了要記錄當下,內容還要往自我塑造的方向走。就像有句話說的:

“不僅寫給自己看,還唯恐別人看不見!”

其分享的意義早就大於了記錄的意義。

且十條朋友圈中,五條是廣告、三條是幫人轉發,只有一兩條纔可能讀起來是有些溫度的。

究其原因,或許就是因爲低成本的社交,成爲了現代人交往的主流。

以前的人記錄心情,要挑選好看的本子,再精心記錄下來,哪怕費時費力也樂此不疲;現在就算是P圖,也花不了多長時間了。

時代不同,花的心血成本也低了。

因此,大家對自己的發言也開始隨意起來。

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並不會反感,你把自己的情緒分享在朋友圈,大家反感的是,你的情緒真的太多了。

不過朋友圈“隨意”的屬性也不完全是壞事,它可以讓人真正放鬆下來,舒服地去社交。

所以,發出去的動態就不要藏起來了,沒人會拒絕一個真實美好的你,只要記得,無論是虛假的話語還是真實的情緒,都注意一下,畢竟網絡是公共場合,太影響到別人就不好了。

3

分享的意義

我們似乎都到了一個,發條朋友圈都要深思熟慮的年紀。

微信上不再只有 " 百無禁忌 " 的死黨,不斷更新的聯繫人列表,時刻告誡大家要繃緊 " 成年人理智的神經 " 。

芝麻大小的事不值得到處去說,被領導看到不妥;有了男朋友不會秀恩愛,怕外人覺得自己臭顯擺。

以前關係不錯的小夥伴漸漸消失了,你幾乎看不到他們髮狀態,偶爾牽掛地點開,還會被 " 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 幾個字擋在門外。

放肆張揚的青春慢慢遠去,激情活躍的聚會也會曲罷散場。

我們時常吐槽現在的朋友圈沒意思了,但其實,沒意思的並不是朋友圈,明明是不再年輕的我們。

看過一個問題: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理由是什麼?取消又是爲什麼?

“有人說是因爲跟風。

取消是因爲我媽問我是不是屏蔽了她,瞬間扎心了;

有人說是因爲想體驗一下。

取消是因爲看到好朋友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見,心都涼了;

還有人說是想跟過去道別。

取消是因爲發現,把過去藏起來,也不代表過去就沒發生過。”

不過,不管怎樣,既然有這個功能,許多人也愛使用,就證明有它存在的意義。

但是,我還是勸你,朋友圈千萬不要設置三天可見。

因爲大家都很忙,並沒有誰會經常去點開你的朋友圈,除了在乎你、關心你的人。

所以啊,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朋友圈還是別設置僅三天可見了,請別讓那些在乎你的人覺得,我的世界對你完全敞開,而你卻把我隔離在你的世界之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