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爲什麼練不好瑜伽?

好友語航是一位資深的兼職瑜伽教練,從她最近的幾篇文章中能夠看出,她最近非常苦惱,不是因爲自己,而是因爲遇到的學生。有的三五年總問一個問題,有的總是喜歡說:

我做不到,我這兒短那兒短,我這兒不好,我那兒不好,我沒感覺,我不懂呼吸,我疼,我累……

可是反覆地講解示範,耐心鼓勵又總不起作用,不但看不見她們認真練習、揣摩,還經常繞着繞着,問題又回到起點。

其實,語航的這幾位學生的問題主要是出在了思維模式上——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與其相反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生成長》一書中對這兩種思維模式及其對人的影響做了系統的分析闡述。

人們對能力的認識有兩種不同的信念,一種認爲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另一種則認爲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前一種爲固定型思維,後一種爲成長型思維。

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確實是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們頭腦的深處。不信可以問問自己,你認爲自己有沒有某些方面的能力,比如繪畫、歌唱、游泳、長跑……如果你從未接觸過這些,你認爲能否學會,能達到什麼水準?

你給出的答案裏就能反映出你屬於哪種類型的思維模式,或者偏向於哪一種。而這些答案對你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也不是不學習,但是他們學習的動機不一定是出自真心的熱愛,學習的目的不一定是爲了獲得成長。他們更在意用學習的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學得好,那是因爲自己本來就智力過人。如果學不好,那原因就多了,你會聽到各種藉口,而不是說自己努力不夠,更不會做出加倍努力的行動。

就像前文提到的學生,動作做不到位不會說自己沒有好好練習,而是歸結到自己的身體條件上。意思是你能做到是因爲你腿長,你柔軟,總之是老天爺照顧你;我做不到是因爲老天爺虧待了我,沒有給我修長的腿和柔軟的腰肢,而且,俗話說生成的骨頭長成的肉,我今後也做不到,不要對我要求太高。

而語航本人則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她說:

因爲不會,所以我要學;因爲做不到,所以我要學;因爲我需要,所以我要學:因爲沒找到感覺,所以我更要不斷地學。至於其中的枯燥、勞累、疲憊都是必要的代價。

這是她學習瑜伽十幾年的想法,她認爲理所當然的想法。

對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面對失敗,可能也會感到痛苦,卻並不害怕失敗。因爲他們知道,失敗只是一個經歷,並不能定義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更不能定義他們的人生。失敗只是一個需要面對和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

所以,成長型思維模式會讓人們愛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對困難也會繼續熱愛。

因爲熱愛,所以能夠享受努力的過程,而不會覺得痛苦難耐。

就如同語航,有人問她,你是不是天天拉伸?爲什麼身體伸展這麼好。她說:

我沒有,正經沒有。我就是喜歡玩耍,疼的事兒一般不幹。比如趴青蛙,別人都呲牙咧嘴,我就可以睡着。

她說自己不勤奮,實際上,瑜伽對於她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其中的快樂就像童年時遊戲帶來的快樂,所以她能把瑜伽融入生活,不需要外力的督促。

如此長年累月,自然能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水準,練習的時候自然能夠做到精神和身體的完全放鬆,而在外人眼中她毫不費力。

對於那幾位令人頭疼的學生,目前更重要的不是多上幾節瑜伽課,多讓老師講解和示範瑜伽的動作要領,而是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爲什麼要來學習瑜伽?是因爲瑜伽很時髦,同事朋友都在學,所以我也學?還是我對瑜伽感興趣,我喜歡瑜伽?

我練習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某些人的認可、稱讚、羨慕嗎?還是希望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我更在意最終能達到什麼水平,還是希望自己不斷進步?

我認爲自己能否練好瑜伽?我有沒有認真體會老師講解的東西?我有沒有認真練習?

……

學習瑜伽如此,其他也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