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虚构的人生,有多爽

宝岛的朋友跟我说
《千与千寻》在他们那叫《神隐少女》

巧了
我们这也有个不为KPI折腰的“神隐大叔”
税收任务完不成
收入二次分配的目标也完不成
干脆躺平

大叔辞职后写了《桃花源记》
《神隐少女》就是对它的“歪斜”复写
借由一个不存在的社会或世界
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真实

穿越小说或动漫
是一种双重的虚构:

文学本身就建立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
穿越的主题又在通道上凿开另一个缺口
更轻易地容纳无处安放的灵魂

陶渊明自己
通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书写
展现了虚构与真实间的转还

如果《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生活
那么《五柳先生传》则是在回溯过往的经验

从沈约的《宋书》
和萧统的《陶渊明传》开始
《五柳先生传》就被视为他的自传或简历

正常的自传千篇一律
有趣的简历万里挑一

说不定
过于真实
会成一种令人瞩目的亮点

五柳先生这个称号
是因为:

“宅边有五柳树”

幸好
不是他最爱的菊花或桃花

否则
陶渊明会成为“五花先生”
沦为油腻大叔

王维的名句“狂歌五花前”
画风也将为之一变(乱讲)

从《五柳先生传》可以看出
陶渊明是一个安静、用功、低调、人缘不错
以及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男人

上述特质放在社交网站
姑且不论颜值
应该会给人一种亲切从容的感觉
大概也会受到女性的欢迎

不过
陶渊明有一项致命的缺点:

“性嗜酒”

他完全不掩饰这个习惯
自己在家喝不够
还会去别人家喝

当然这也要人缘好才能做到
又不是正妹
没事谁请你喝酒?

我没有酗酒的习惯
不过是偶尔喝一杯红酒
作为辛苦劳动后的微薄奖赏
喝到醉的经验几乎没有

所以
很难理解陶渊明在别人家喝酒的心态: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一定要在别人家喝醉
喝醉了还能不断片儿
而且还知道回家

如此之醉
到底是真醉
还是假醉?

亦或这不过是一种伪装
以醉酒的姿态
作为回避现实的手段
方便敷衍很多讨厌的人、事、物

还附赠隔日的借口
不想知道或不愿处理的工作
通通推托给头痛就好

佯醉后的去处
想必是“桃花源”吧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
桃花源就是一幅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
连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不如
那里到底有什么值得穿越
遑论作为逃避现实的通道?

然而
这个你以为的日常
却是陶渊明遥不可及的梦想

卑微到只想穿越到正常的世界里
过着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并没有什么奢侈、荒唐、夸张的愿望
更不会渴望凌驾于他人的尊严与认同

陶渊明要的只是现世安稳
以及和谐与快乐

《桃花源记》的结局
常被视为理想的幻灭
武陵人想再回到这个人间乐园
却在找寻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当众人发现无法到达桃花源时
会不会觉得武陵人遇到山里的妖怪
故意把他人引诱至现实与虚构的夹缝里
做了一场东晋版的“中国梦”

如同千寻进入的邪恶乐园
看似轻松、诙谐
甚至有些许童真的趣味与温情
却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挑战与危险

文末
南阳刘子骥怎么没有感到害怕
还想追寻桃花源
他不担心自己会迷失在另一个世界吗?

到底需要多大勇气
才敢相信理想的存在?

顺带一提

《桃花源记》
以“穿越”作为逃离现实的通道
《五柳先生传》
则从“饮酒”与“书写”建构相同的路径

真实与虚幻
殊途同归

陶渊明说: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书写也是一种制造幻想的工具
让现实的人们随时可以进出虚构的疆域
借由文字填补生命的空虚
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世传
陶渊明能文善饮,独不通音律
苏东坡曾提出质疑
这一点我站苏轼

《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

“性不解音
而畜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

每当朋友聚会
他就拿出这张没有弦的琴
想要弹琴同乐
但没有弦怎么能发出声音?

陶渊明这样面对质疑: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现代“空气吉他”鼻祖见了陶渊明
也得叫爸爸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