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並非不入流,藝術可以是談資,也可以是人生境界

文|驛路奇奇

高速發展與壓力漸大之殤,使純粹的文學與藝術日漸小衆甚至被邊緣化。不過,內心空虛之際,總還是需要些精神給養做補充的,未來,要麼演變爲談資,令人煥發光彩,要麼多一些思考與啓迪,讓整個人在面對紛繁之際更加通透。

近來偶得一本《非主流藝術史》,在藝術的邊緣之餘,又多了非主流和不爲熟知,似乎更無法保證傳播,但於門外漢而言,輕鬆平易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已足以讓人記住那些偶逢知己的共鳴點,並在每每想起之際會心一笑。

關於風格

文藝復興,現代、古典、現實、浪漫,印象派、學院派……提起繪畫創作,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詞彙難免會在腦海中次第出現。多數人也僅僅事限於知道、聽說,稍感興趣的朋友,或許會在“意外藝術”和“小顧聊繪畫”這類的垂直賬號指引下了解一些皮毛,很少有人會去細究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畫作背後到底蘊藏了什麼。

比如,《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有人知道宗教意義,有人知道身份背景,但不是每一個講解者都會告訴你,他們的站位象徵“男主外女主內”這樣默許的規則,你會發現無論是中國,還是希望,在這方面都有共通之處。

再如,鏡子裏的人物倒影分毫不差,畫家寫下“到此一遊”的趣事,結合我們熟悉的實際講解,自然生動得多,而所謂與學院派的不同,和畫家爲求細膩而捨棄一些技法的嘗試,其實在某些時候也未必就是錯處,相反,出跳可能往往成爲它日後影響力和過人之處的明證。

關於珂勒惠支繪畫風格的表達,則特意提到了魯迅先生,令人在深入理解之餘,又多了幾分親切。也在慾望之外,架起一座關於深邃之愛的橋樑,讓人感知何爲厚重之美。

關於風格的呈現,或許因人而異,在此也無法一一窮盡,但隨着閱讀的深入,作者安爭鳴傳遞給我們的似乎是類似這樣的信條:創作的最開始可能是模仿和研習,風格也並固定一成不變,但我們總能在一些作品中看到一些一以貫之的堅持,無論是顏色,題材,還是別的什麼,總之作品要帶入感情和奇妙構思,而非千篇一律。

關於性別

身爲女性,自然對女性創作者更爲感興趣,情緒、地位、發展史,似乎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如前所述,他們不可能完全繞過男性贏得尊重,父親、丈夫、戀愛對象,都可能成爲其發展道路上的助推者,但自身實力過硬,無疑才能長期贏得尊重,有所尊重。

弗裏達·卡羅,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但畫作上的人物,很多人應該並不陌生,如此鮮明的形象,想不過目不忘都難。難怪作者選了她的多幅畫作展示講解,而我也想以她爲例,讓大家望一望那個時代的高峯。

父親系圈內人士,離婚又復婚的丈夫也是,自身傷殘,但在多番運作下火了起來,而且以自畫像著稱,拿獎無數,畢加索對她飽含敬意。儘管感情生活有些混亂,她和丈夫關於身體與靈魂是否背叛的理念過於開放,但就作品而言,她無疑是獨特而珍貴的,無愧於傳奇的加冕。

她的例子儘管極端,但可以明確窺見:對女性創作者而言,八卦利於炒作,而立世,無疑是拿作品說話的。她這樣極端的情況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逃不脫這樣的規律。

關於哲思

談一幅作品,一本書籍,最終的落位,自然是思想性。書中專門開闢了關於繪畫哲學的章節,除此之外,關於廢墟,關於死亡等等的議題,無一不是深邃而令人難忘的。

恰如站在圓明園才知道昔日動盪的創傷,完整固然是美好的,卻也容易忘卻憂患,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專題展覽,還是有人專門創作這樣的題材,都是有一定指導和教育意義的。

至於人物的形象化、符號化表達,能讓人聯想到文學作品中精煉多個人物特點合成一個,反而在拋開具象化之後,更具象徵意義了,也是一種不錯的思路。

除此之外,書裏還有一些跟現實緊密結合的知識點(如:莫蘭蒂色)以及作者根據個人理解半杜撰出來的小故事,同樣提升了書記本身的可讀性。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抓緊去解鎖吧,歡迎閱後與我交流。


作者:驛路奇奇,珍愛寫作,堅持原創,專注書影評,偶寫散文遊記,樂交同好,願筆下的文字開出花來,爲你種下一個溫暖的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