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懷疑,凡是讓你不舒服的感情,都是錯的

成長路上,我們似乎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原本關係很好的人,莫名其妙地就疏遠了,雖然有試圖挽留,但那個人還是留在了昨天。

有人說:

“感情中最大的執念,就是太渴望可以維繫住這份關係,卻不管它到底適不適合你。”

深以爲然。

感情就像是一張拼圖,契合是最重要的,若是錯位,那麼再怎麼努力,也都是格格不入,徒勞無果。

1

那些玩笑

一段讓人舒服的關係,應該是互相平等的:沒有趾高氣揚的命令,也不會有低聲下氣的討好。

前幾天參加一個聚會,晚餐結束,有位男生提議要去第二場,不帶家屬。

大家都興致勃勃,只有一人面露難色。

因爲他當天跟女朋友約好了,要去理髮店。且女友不是本地的,對這裏不是很熟悉。

但那位提議的男生反覆強調一定要去,並說:

“你今晚要是不跟我們走,以後都不用再出來了。”

那人沒辦法,只能安慰女友:

“你先回去吧,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不好駁了他們的面子。”

最後,女友尷尬離場,提議的男生哈哈大笑。

而我的耳邊,卻一直迴盪着那句刺耳的“他們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所謂好朋友,就是讓你爲難,甚至動不動拿這段友誼做要挾,那好朋友的定義未免太寬泛了些。

而生活中,偏偏有人打着“好朋友”的名義,肆無忌憚的開玩笑。

其實,很多時候,你那些剎那間的不舒服,並不是人家無意爲之,更多的是明知會讓你難堪,卻依然不在乎。

當然,這不是說,只要別人犯了言語上的錯誤,就要揪着不放,一兩次的無意識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如果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就要細細思量“好朋友”這個詞的分量了。

文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裏寫道:

“我們生活得太擁擠。因此我覺得,我們缺乏彼此尊重。”

我們活的累,很多時候恰恰就是因爲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尊重,而我們又太想去維繫關係。

可我們和任何人的關係,就像一個天平。如果一個人一味放低姿態,討對方歡心,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輕,天平的兩端必定失去平衡,而言語之間不知尊重,也會漸漸產生隔閡。

2

那些分歧

一段讓人舒服的關係,應該是頻率相同的:沒有雞同鴨講的煩惱,也不會有互不理解的尷尬。

有位讀者曾跟我抱怨,她跟老公在交流上總是不舒服。

比如有次談到孩子養育的問題。

她的觀點是,生了兒子,就要多努力了,爲孩子多攢點老婆本。

她老公一聽就不高興了,質問她:

“難道窮人家就不配生兒子?得看他以後自己奮鬥。”

她連連解釋,不是這個意思,生了兒子,兩人就需要更加努力,爲孩子多攢點資本。

而她的丈夫則堅持說,自己能力就在這裏,無法再多給孩子什麼。

明明是一件小事,兩人吵到臉紅脖子粗,也沒有結果。

但其實,兩個人的想法都沒錯,只是自始至終都沒聊到一起。

一個傾向於努力拼搏,創造未來;一個喜歡腳踏實地,過好眼前這一畝三分地。大家都在各自的領域努力生活,卻忘了拉一把早已掉隊的那個他/她。

人和人之間,是存在“磁場”這個東西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觀。三觀不合,不一定是錯的人,但這段感情,必定是錯誤的。

周國平曾說:

“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着截然不同的職業。”

因爲磁場相同,快樂就會變得很簡單。不用刻意找話題,不用害怕空氣忽然安靜,世界都是尷尬;

因爲三觀一致,可以興致勃勃地談天說地;笑點一致,可以放聲大笑而不怕尷尬。

人與人的相遇是緣,聊得來是分,知音難求,一個就夠,遇上了,要好好珍惜。如果不幸,沒有遇上,也是人生常態,比強求一致更難得的是理解與包容,是磨合後,依然想要抱在一起的衝動。

但生活終究是自己的,舒服最好,如果不舒服,那麼,繼續還是及時止損都有你來決定。

3

那些關係

蘇芩曾說過:

“真正好的感情,就是不費力。不需要刻意討好,努力經營,兩個人已是順其自然的舒服。”

所以,不用懷疑,凡是讓你不舒服的感情,都是錯的。

我們沒必要爲了眼前的浮華,屈就了自己的內心。

不開心的關係就不要費力在一起,不幸福的陪伴就不要苦苦去維繫。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感覺。感覺不對,就算了,雞同鴨講,彆強求。

記得有一期《奇葩說》,柏邦妮問:

“心裏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啊?”

馬東說:

“心裏有很多苦的人,只需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人一輩子,遇見誰,發生什麼事,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選擇舒心的人,打造優質的朋友圈,卻是可以去追尋、努力實現的。

畢竟,被美好的人包圍,再糟糕的際遇,也會苦中一點甜。

一生不長,與其苦苦維繫那些讓你不舒服的關係,不如把時間留給舒服的人,酣暢淋漓活一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