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我曾来过

带着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向往,追寻着书本里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经一夜奔驰,跨三省,越过两千里山河,我们来到了梦牵魂绕的古都西安,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古都之游。

到早上九点,经过了十五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来到了故都西安。简单吃过的早饭,顾不上休息。我们就紧跟导游急切地走进西安,去寻找历史的足迹。

说是古老,那只是在我们印象中。现在的西安似乎更像一座现代大都市。挺拔的高楼林立,马路上小车奔驰。如果说它曾经是十三朝古都的话,那也只有一座明代建设的皇城还有一点点古意。

车行驶在西安的街道上,随着导游小王的讲解,远眺曾经的明皇城,虽然城楼依然巍峨,城墙垛口俨然,却没有了把守的士兵。在周围穿梭的车流、嬉闹的人群包围下,它显的是那样的孤单与无助。

是否这就是历史,曾经的辉煌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慢慢消逝!即使有幸被保存下来的,也会和当时代格格不入,显的那么不和时宜。我真有点可怜起历史来,虽然,没有丝毫的资本去那样做,但这并不能阻止心里那么想。

本来是打算去参观历史博物馆,但导游说我们去晚了,上午的参观名额已经满了,只好下午去了,上午改到去大雁塔北的广场去游览。

说起这大雁塔,那可是西安的标志建筑,也早已闻名遐迩。但导游说,现在的大雁塔已经封闭了,是不会安排去参观的,也只能远远地眺望一下塔的倩影了!所谓可远观不可攀登也,好像是因为大雁塔已经倾斜的缘故吧。

远眺大雁塔,似乎没有想象地神奇。青色的塔身,并不是太高,与想象的崔巍高耸有着很大的反差。当初玄奘大师亲自设计修建了它,是为了弘扬佛法。如今大师不再,塔身倾斜,慨叹之余,让人平添许多的忧思法古之情!

心有所想,一片凄然之情油然而生。但目之所及,却是一片欣欣然、或者更应该说是一种繁荣热闹之景。因为在这塔的北面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广场,据说还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

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也许人们是怕这千年的古塔寂寞,故意把音乐喷泉建在它的身边吧。随着优美的音乐声起,无数晶莹透亮的水柱也翩翩起舞,或高或低,或起或落。时而如金龙戏水,直插云霄;时而又如天女散花般飘落,端的是落英缤纷,美轮美奂。面对如此壮观之景,人们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跳到了水里,去感受那一份喷薄的激情。

那一刻,我却没有欢呼,没有雀跃,更没有激动地跳到水里去。不是因为导游告诫我们说那样会有危险,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初来咋到的游人,更不因为我文明到不敢在众目睽睽下张狂。

是大英雄应该有真性情,玄奘大师是大英雄,在他面前,也许只有聆听才是对大师最好的悼念。千年的风雨剥蚀去了大雁塔华丽的色彩,留下着也仅是空壳,就是这空壳也早已经被补缀过多少回,但大师的执着与高尚却依然光亮如新,永留在心间。

有些东西旧了可以翻新、再造,唯有历史却没有人能再造。何况历史本来就是旧的,曾经的才有机会沉淀成历史,但曾经的却不一定都能修成正果。历史应该是时间的精华,是滚滚红尘涅槃后的舍利。走经陕西历史博物馆,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因为我似乎触摸到了它。

下午,艳阳高照。虽然时令已经进入初秋,可是,这两天的气温却出奇地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几十年未有过的高温。这也许是在考验我们的耐心与诚意吧,因为上午没有能有了参观的名额,所以,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就来到博物馆门前排队等票了。

现在的博物馆是无偿参观,所以往往是人满为患。看着排成长龙般的游人暴晒在骄阳下,我真有点感动了。还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历史,仰慕我们曾经的辉煌,在这个万般皆下品的纯物质时代,不也是最令人惊喜的吗!何况人流中,不仅有我们国人,还有许多肤色不同的外国游人。

来到这里,我们是为了寻求曾经的辉煌,是为了用历史的甘露来滋润焦渴的灵魂,是为了文明的复兴积聚力量和信心。那么他们呢?这些与我们的历史没有一丝瓜葛的外国人,对于我们的文明,他们又能认识多少,又能有多少的认同呢!

随着人流走近宽敞高大的展厅,虽然外面酷热难耐,而这里却清凉伊人。不是因为有千年的青铜,更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少文明与发现。因为里面开启了空调,因为文物是需要保护的,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就像这历史,有是竟然脆弱的就像一层薄如蝉翼的纸一样,你几乎不能去多看它一眼,甚至你呼出的气都会令它破碎。

历史呀,需要你我去珍惜!请小声喧哗,请放慢脚步,请用心去看,而不仅仅用眼睛,用镜头去记录。博物馆里的文物很多,但博物馆里的人更多。如果能平均分的话,每个人几乎分不到一片文明的碎片。一个游人说,这么多的宝贝,要是能拿回家两件就好了。

你也会有如此想法吧,如果有,也许你并不需要在心底羞愧地责备自己。面对如此珍宝,心动的是每一个俗人。但是,每一件珍品却只能看,不能摸。隔在你和它之间的不单是厚厚的玻璃,还有用时间打造的铠甲。真品永远不会属于哪个人,一旦你能摸到手里,那一定是徒具型表的赝品。文物是可望不可即的遥远,即使近在咫尺,却是两个不同的时空世界。

博物馆的文物太多了,多的令你眼花缭乱,多的让你心烦!恨自己为什么只有两只眼睛,更恨导游为什么这样吝啬参观时间。

从博物馆里走出来,历史的清凉顿时又被现实的的燥热包围,好像你刚才不曾经历历史的荫庇一样。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历史,青铜鼎属于青铜时代,陶瓷罐属于陶瓷时代,而我们只是属于现在的时代。

如果以后我们成为历史,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后人能给我们的时代命名一个什么呢?我们还是否有让后人记住的名字呢?也许是一个无‘名’时代吧。无名就无名吧!无名乃天地之始,那应该是最高级的吧!

休息了一夜,精神顿觉饱满了许多。吃过早饭,开始了第二天的游程。

虽然天气依然是那么地热烈,但因为有了心里的强烈向往,再热也能忍受。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那可是世界八大奇迹。

导游戏谈到,当地因为秦陵兵马俑而发展了旅游业,一个始(死)皇帝成了秦人活着的摇钱树。你看那络绎不绝的游客,那可是财源滚滚呀。不要说参观的门票每人九十,就是从大门到兵马俑出土坑换需要花五元的车费呢。难怪有人撰联道“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是感谢老杨”

前两句似乎还能理解,但是感谢老杨就让人有点迷惑了,这老杨何许人也。听导游介绍后才明白,原来这老杨大名杨志发,当初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者。那是在1974年,抗旱打井的时候,老杨等人发现了从地下打出来的许多陶片,报告了文物部分,这才有了以后的第八奇迹。

那里面该会有多少我们不知的珍宝呀!每个人谈起秦始皇陵,无不慨叹。虽然至今我们都没有条件去开挖。但这不能压制人们的猜想。看着地面上厚重的秦陵封土,谁能想象出千古一帝的地下宫殿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神话呢?

有时候想象是那么地苍白,千百年来,也许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始皇陵墓里的样子,人们也只能从历史的片言碎语中去搜寻答案了。

翻开史记,寥寥几句话,是太史公惜字如金的刻画。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太史公的文字。于是,在始皇帝陵的旁边,就有了现在人们修建的始皇帝陵。走进里面,一样的阴森,一样的摆满了我们没有见过的珍奇。地宫中也一样有形似水银勾画的江河……虽然是假的,却一样让我们这些好奇者满足。因为秦始皇陵墓一百年不考虑开挖,我们是没有机会去看了。

走在兵马俑出土的坑道旁,外面是搭建的宽大的钢结构保护棚子。下面的黄土坑道里,零零落落地摆放着许多的兵陶俑。虽然经历千年岁月的剥蚀,或者是战火的焚毁。许多的陶俑已经残缺,但面对那些无声的千年伟作,给人的震撼依然是那么强烈。仿佛那些就是整装待发的战士,或者是等待检阅的部队。士兵目光炯炯,斗志昂扬,战马引颈嘶鸣!

我们参观了三个开挖的坑道,一号坑道里的陶俑多是工兵俑,发迹挽束在一起,而且一律向右偏,导游说这是工兵的标志(刚查资料说,那是楚人一种特征,因牵扯到兵马俑的归宿问题,在此不多说明)。最有意思的是,所有的都是单眼皮的,好像因为秦始皇也是单眼皮。而且所有的马尾巴都也束卷在一起,是为了战斗时方便战车的驾驭吧。

导游小姚讲解的很生动,看到坑道里的兵马俑,他说了一个现代的传奇故事“一个外国小伙,酷爱兵马俑。一天趁人不注意,他穿上仿造兵马俑一样的衣服,跳到了坑道里,摆出兵马俑一样的姿态。过了半天,竟然没有人发现,要不是他后来支撑不住了,也许兵马俑队伍里真的就有了一个西方的士兵呢”

二号坑没有多少陶俑,但确是不同的兵种。想细听导游的讲解却是很苦难,许多的游人熙攘吵闹,真害怕大家的会把沉睡的士兵惊醒。三号坑道里发现了彩色陶俑,还在发掘中。但也只是开挖了一部分,如果都挖出来,现在的技术是无法保护的。

四号坑在外边,被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子覆盖着,里面空空如也,据说是一个粮草坑。最有意思的要数五号坑了,那是为了大军方便而建造的茅坑。许多游人都去参观,大概也想方便一下吧!走的累了,导游喊大家环坐在一起聊起了天。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见很多人买了玉器,就谈起了玉的学问。

什么样的玉好呢,要具备四个特征“绿、黑、脏、透”别看我们当地的玉不好看,俗称邋遢玉,但经过打磨的墨玉越是黑就越好,说明是深层玉。听他说的头头是道,一旁的尹老师拿出自己刚买的玉,让他鉴别一下。

   “是真玉,只不过是浅层的玉,送人好,自己带还要像我这样的墨玉最好。好玉养人,如果是死玉,带在身上还会有害呢。不带的玉最好放到水里,家点醋和蜂蜜什么的,第二天早上用来洗脸,还可以美容呢。要不杨贵妃为什么国色天香,她就最喜欢玉了”

    有人说什么是旅游呀,就是花钱买罪受。尤其是随团旅游,最让人烦的就是导游变成了导购。虽然明知道导游推荐,价格高了许多。但很多人却经不起诱惑,买回来又后悔花了冤枉钱。难怪儿子在一旁很感慨地说“兵马俑有一号坑,二号坑,这些旅游专卖店不也是另一种“坑”吗!

下午,我们就要返回了,短短的三日游,除去购物,拍照、等待的时间,真正去用心品味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时间却不多?走了两千多里路,却没有能够读懂西安这本厚重的大书。

但反思几天的历程,似乎又感觉收获是那么多,填满了记忆。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地清晰而鲜活。当我书写这些文字时,笔触是那么地流畅。噢!原来经历就是知识,行路就是读书,只要你用心去想,去记。收获的不仅是美景,还有比美景更宝贵的记忆,因为“西安,我曾经来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