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歪歪扭扭,卻獲蘭亭最高獎,網友:好在哪?

他的書法歪歪扭扭,卻獲蘭亭最高獎,網友:好在哪?

感性的人會說,用腳趾夾着毛筆寫得都比這強,橫七豎八歪歪扭扭,什麼玩意。理性的人會說,有個性,有特點,結字和用筆亂中取靜,非一般功力能寫就。

這幅書法作品是第四屆蘭亭獎的優秀獎作品(蘭亭獎是中國書法的最高獎),作者爲黑龍江籍書法家吳慶東。

初見這幅書法時(以下簡稱:此作),筆者以爲是中國書協理事張旭光寫的,因爲風格很接近,都是以王羲之手札爲基礎格調,再融入宋人的用筆,但這幅書法較張旭光要多了些中鋒。

然而,此作獲得蘭亭獎是存有爭議的,如開頭所說,大多數網友認爲歪歪扭扭筆鋒散亂,根本看不出寫的好在哪,能獲獎只能說明評委自身水平不行,或是有眼疾,看不出好壞。

但是,筆者覺得此作完全可以獲得特等獎,之所以獲優秀而未獲特等,是由於正文中漏了個字:最後一句當爲“尋諸舊書”,漏了“舊”。

據瞭解,在書法評審中(尤其是全國大展),錯字、漏字會被認爲是作品的硬傷,縱然寫得好排名也會靠後。因爲漏字給此作優秀獎,說明評委沒有眼疾,還是比較認真的。

那麼,此作究竟好在哪呢?筆者覺得有三個優點值得一說:

內容與字體相得益彰

此作內容選擇的是王羲之書論,字體以王羲之風格爲基礎,感覺像是王羲之在世。你也許會認爲牽強附會,當然寫其他內容也會出彩,但相較於用王羲之寫王羲之,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的,別人最多評價“有王羲之遺風”。

其實與我們穿衣服一樣,不光要適合,而且還要得體,因爲這樣纔會漂亮。設若顏色適合而大小不得體,胖人穿瘦衣,瘦人穿胖衣,指定不漂亮。合適得體很重要,而此作正如此。

落款“王羲之”更是顯眼,不知道你見沒見過《姨母帖》,這三字彷彿是從中般過來的一樣。

佈局亂中取靜

此作採取的是行書與草書穿插的手法。開頭“吾書”兩字是行書,往下連續寫了五個草書,到“抗行”兩字(雖是行書,但使用的是草書的用筆),“或謂”重筆行書呼應開頭,往下又一筆寫三個草書。

第一行和第二行開端字與字的密度大,第二行第五個字“行”兩筆拉長,尤其是右一筆向下延伸了三到四個字的距離,這就是書法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跑馬”。

除了第一行有幾個行書以外,餘下三行半都沒有,其中有幾用筆較重的字增加了折筆和方筆,在急速中增加了穩定性。字與字穿插呼應,不偏不倚;行與行首尾相顧,快中有慢。最後“尋諸書”三字本可以一筆寫完,作者讓字字獨立,正是爲了呼應開頭的(我理解是這樣)。

控筆能力極佳

書法看的是什麼?看的是作者的書寫能力。書寫能力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從控筆。這是一個技巧問題,也是書法愛好者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曾有位書法家說,但凡講用筆難的都是行家,講結字難的還沒有入門。

此作作者是用筆的行家。他的毛筆好像裝了彈簧,側鋒重筆瞎按“噌”一下彈起來轉入中鋒,如“草”“若”字地“橫”;他的毛筆使轉極順暢,上一筆鏈接下一筆多個角度切入,如“張”與“當”的鏈接、“達”字“豎”與“橫”的鏈接。

墨色的濃淡在行筆中得到體現。蘸一筆墨寫數字,直到筆毫乾枯爲止,這點在第三行最明顯,寫“此未必”三字時筆毫上幾乎沒有墨汁。翻開黃庭堅和祝枝山的草書字帖,你會發現這是正常現象。爲啥不蘸墨呢?如果此時蘸墨必然會影響行氣,呈現出矯揉造作的態勢。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此作看似橫七豎八歪歪扭扭,其實水平極高,能獲得蘭亭獎不是沒有道理。大家覺得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