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歪歪扭扭,却获兰亭最高奖,网友:好在哪?

他的书法歪歪扭扭,却获兰亭最高奖,网友:好在哪?

感性的人会说,用脚趾夹着毛笔写得都比这强,横七竖八歪歪扭扭,什么玩意。理性的人会说,有个性,有特点,结字和用笔乱中取静,非一般功力能写就。

这幅书法作品是第四届兰亭奖的优秀奖作品(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奖),作者为黑龙江籍书法家吴庆东。

初见这幅书法时(以下简称:此作),笔者以为是中国书协理事张旭光写的,因为风格很接近,都是以王羲之手札为基础格调,再融入宋人的用笔,但这幅书法较张旭光要多了些中锋。

然而,此作获得兰亭奖是存有争议的,如开头所说,大多数网友认为歪歪扭扭笔锋散乱,根本看不出写的好在哪,能获奖只能说明评委自身水平不行,或是有眼疾,看不出好坏。

但是,笔者觉得此作完全可以获得特等奖,之所以获优秀而未获特等,是由于正文中漏了个字:最后一句当为“寻诸旧书”,漏了“旧”。

据了解,在书法评审中(尤其是全国大展),错字、漏字会被认为是作品的硬伤,纵然写得好排名也会靠后。因为漏字给此作优秀奖,说明评委没有眼疾,还是比较认真的。

那么,此作究竟好在哪呢?笔者觉得有三个优点值得一说:

内容与字体相得益彰

此作内容选择的是王羲之书论,字体以王羲之风格为基础,感觉像是王羲之在世。你也许会认为牵强附会,当然写其他内容也会出彩,但相较于用王羲之写王羲之,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的,别人最多评价“有王羲之遗风”。

其实与我们穿衣服一样,不光要适合,而且还要得体,因为这样才会漂亮。设若颜色适合而大小不得体,胖人穿瘦衣,瘦人穿胖衣,指定不漂亮。合适得体很重要,而此作正如此。

落款“王羲之”更是显眼,不知道你见没见过《姨母帖》,这三字仿佛是从中般过来的一样。

布局乱中取静

此作采取的是行书与草书穿插的手法。开头“吾书”两字是行书,往下连续写了五个草书,到“抗行”两字(虽是行书,但使用的是草书的用笔),“或谓”重笔行书呼应开头,往下又一笔写三个草书。

第一行和第二行开端字与字的密度大,第二行第五个字“行”两笔拉长,尤其是右一笔向下延伸了三到四个字的距离,这就是书法中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

除了第一行有几个行书以外,余下三行半都没有,其中有几用笔较重的字增加了折笔和方笔,在急速中增加了稳定性。字与字穿插呼应,不偏不倚;行与行首尾相顾,快中有慢。最后“寻诸书”三字本可以一笔写完,作者让字字独立,正是为了呼应开头的(我理解是这样)。

控笔能力极佳

书法看的是什么?看的是作者的书写能力。书写能力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控笔。这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书法爱好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曾有位书法家说,但凡讲用笔难的都是行家,讲结字难的还没有入门。

此作作者是用笔的行家。他的毛笔好像装了弹簧,侧锋重笔瞎按“噌”一下弹起来转入中锋,如“草”“若”字地“横”;他的毛笔使转极顺畅,上一笔链接下一笔多个角度切入,如“张”与“当”的链接、“达”字“竖”与“横”的链接。

墨色的浓淡在行笔中得到体现。蘸一笔墨写数字,直到笔毫干枯为止,这点在第三行最明显,写“此未必”三字时笔毫上几乎没有墨汁。翻开黄庭坚和祝枝山的草书字帖,你会发现这是正常现象。为啥不蘸墨呢?如果此时蘸墨必然会影响行气,呈现出矫揉造作的态势。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此作看似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其实水平极高,能获得兰亭奖不是没有道理。大家觉得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