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性生活—萬事皆可期 vs. 讓自發性掌舵

在最近的10年內,基於我對自己和世界有限的認識,我親自實踐了下面兩種生活方式:

1. 用心感受未來想像自己的樣子,然後用每一個點滴的當下想這個樣子靠近。

2. 不對未來有任何期待,全然託付,讓未知帶來驚喜,讓生命的自發性掌舵,從而自然展開。

第一種我稱之爲萬事皆可期+活在當下;第二種則是一切隨緣+自發性掌舵。

最近我忽然發現自己好像對這兩種生活方式有所誤解。

---

如果我人生的課題,是去放手對事件的掌控,那麼近年來生活方式上向“自發性掌舵”,貌似符合個人進化的意圖。

生活變得越來越spontaneous,充分享受跟着感覺走,感覺到哪兒就是哪兒的狀態。這何嘗不曾是在某個時刻,想象中爲之奮鬥的那個理想生活。

選擇生活在一個節奏快、變化無法預測的環境,任何的提前計劃,都是給自己在將計劃付諸實踐那個時刻增加挑戰。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句話,我真的是深深的體會過,與其還要給之前的plan善後,同時在短時間裏計劃執行候補plan,還不如煉就一身沉得住氣,不到最後不出手、出手即成型的本事。

這樣的生活在國內朋友眼裏可能很普遍,就好像今天不知道明天喫什麼,每天去菜場。然而在國外這種一去倉儲超市買夠一個月的食物、出去喫個飯還要提前定位的大環境裏,還是很奢侈的。

說走就走的旅行,想喫哪口就能喫到哪口的願望,真不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發生的。

我大概這樣生活了將近兩三年吧,感到辛苦工作竟然那麼的值得。人生體驗真的好。

之所以開始反思這樣的生活狀態,是因爲我發現,慢慢地我再也不在生活層面的瑣事上期待什麼。所謂沸點越來越高,對長期盼望之後的願望達成瞬間,再不感到被獎勵;而且因爲怕變化改計劃麻煩,不再給自己任何期望,導致在能量狀態低下的時候,想看看眼前有什麼不怎麼需要費力就能發生的、並令人欣喜的小事,竟然兩眼茫茫,生無所戀。

我說的還只都是生活層面上的瑣事:比如喫飯買東西,這些能夠讓我自由的,不計劃就可以伸手實現的小事。


對於那些讓人期待的、不可預測的、又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被自己掌控的“可期待”的事情,我也慢慢開始看不到設定期待值的意義。

這就很成問題。

被劃在這個區域裏的事情都包括什麼呢:比如跑步和鍛鍊身體;比如事業規劃;比如人格成長計劃;比如婚姻盡頭的樣子;比如我到底會給世界留下什麼。

所以有期待然後爲之努力使之發生是控制嗎?沒有任何期待的活着,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能量都在當下,連和未來的自己去做連結都不需要?

我這兩天忽然有了答案。

如果你享受過,那種未來圓滿圖景,一點點,一步步地真實出現在眼前的過程,那你一定不會忘記和想要放棄那種感覺。

在動盪高頻嘈雜的環境中,能夠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有難度,但仔細體會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 沒有時間和未來做連結,想象中的願景越來越不清晰

- 周圍可以影響你到達這個願景的因素越來越多,可以置之不理的事情和需要解決的事情間的平衡被打破;能量被無形耗盡

- 自己的注意力無法在亂象中和願景連接,二者中間的道路也變得不那麼清晰

寫下來就覺得都不是什麼大障礙。

我們可以雞血地活在當下,也可以躺平;然而磨刀去砍柴需要知道樹林在哪裏,要麼就會造成情緒體能被調動的很好卻無處安放;躺平如果能夠永遠保持低沸點也蠻好,同樣的事情反覆帶來愉悅感,沒什麼需要期待,真的可以一直滿足和開心的過下去。

然而我想試試二者合一 :給自己打造一個願景然後躺平 —— 如果找樹林需要很多時間那麼就先找樹林,樹林的方向找到了再來磨刀;刀磨不磨得好都不重要,交給spontenous帶我前行。

反正最終,都會到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