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 — 那心靈深處的連結

到底什麼是懂得?

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人都會追求一種叫做歸屬感的東西。這種東西幾乎人人都擁有,或曾經擁有;它爲人們向需求層次中的尊重,自我實現的前進提供了一層帶着溫度的保護層。

在青少年時期,人們對它的追求尤爲強烈。我對自己的經歷印象深刻:在15、6歲的那幾年,是否課間休息有玩伴,放學回家的路上有結伴而行的好友,簡直是比學習成績、懵懂的情愫還重要的多的事。

在那個時期曾經給過我歸屬感的幾位密友,到現在還存在於我的視線範圍之內。她們遙遠又獨立,各自閃着屬於自己的光亮,無論何時相望,都讓人重新憶起往昔的溫暖。

我是如此幸運,有明白青春期心理的父親,和可陪伴的朋友。於是感到,這一課截止時,滿足而沒有遺憾。


**


隨着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對歸屬感緊握的需求,可能並未發生過特別的變化,原因可能是

️* 習得的慣性:比如東方社會講究的家族共同生息;

* 或者是️缺失:在青少年時期對歸屬感的追求沒有得到滿足、或在學齡段選擇home schooling,導致沒有很多同齡的朋友;

*又或者是️認爲自己並不需要朋友:假想個體實在優秀,或過於追求優秀;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歸屬感”的質量,實在是過低。

歸屬感的質量或密度,取決於相互歸屬的人羣之間相互的瞭解、和認可程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個懂得。而懂得的前提,還是要了解自我。


**


我有一個工作上的同事,總是給我驚喜。


我們的關係從一開始的火光滿屏,到現在的,見面完全不聊工作,只談彼此真正感興趣的話題,真的經歷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旅程。

我們火光滿屏的時光發生在爭升職名額。這看起來在那個時刻“天大的事”,在我們分別晉級後變得煙消雲散。

我們都充分了解到,那時的行爲都是在“生存需要的促使下,小我所表現出來的激進的,不可妥協的手段”。於是我們分別跨過了火海,在另一端暢酒言歡。


我們每次交談的過程都是一個能量檢測️能量從一方輸出️能量被一方接入,或是能量互換的過程。這個能量互換的前提是:彼此都保護雙方周圍的能量場,有意識地不做降低頻率的事。

比如一方很明顯動力不足,另一方會馬上感知,並開始分享一些她認爲能夠empower賦能的話題。

比如我們從來不會無意識地八卦同事升遷、或工作變動的事;如果討論,也會站在祝願、學習、激勵的角度保證情緒的揚升。

比如我們會在雙方都很低落能量不高的情況下,有意識結束通話。

比如我們總會問對方,最近在讀什麼書?因爲無論如何,讀書都能賦能。


上次聊到讀書這個話題時,她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  The book I am reading isn't bringing in anything you dont already know. it will be ore about re-assuring what you believed already.

我現在讀的這本書並沒有帶來什麼你不曾瞭解的信息,可能內容上更多的,是一種對所知所信的一種再次確定。


我對這句話表示欽佩。


這說明眼前這個人,不僅瞭解我信什麼,能識辨出衍生意識,還能穿過一些噪音,直接拎出那個本質上的讓我們感到有所連結的點。

基於對我的瞭解,她明白,說出這個點,會讓人欣喜,而不是否認或抵禦。

基於對自己的瞭解,她明白這個話題存在於彼此之間的意義,是創造連結,而不是展現學識或表達能力的脫口秀。


這就是懂得。


那種建立在瞭解自己、瞭解對方層面上的深度連結。

那種高質量的、需要很少時間維護的、有變化和成長、卻總有連結感的懂得。

這種懂得所帶來的歸屬感,經得起歲月風飄的洗煉。


**


如果對自己不夠了解,或多處於無覺知狀態,那麼所建立起來的“歸屬感”多會停留於雞毛蒜皮、家常裏短的區間。

又或者個體逃不出自我匱乏或自性的的枷梏,把本可以建立連結的過程,變成了一個個“信息分享大會”、“吐槽大會”、“個人家庭成就展示大會”...


從一個進入中年的家庭主婦的角度看,這各類大會,是如此重要和必要。

但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所有人都在能量外散,所有人都不會特別在意別人說了什麼,所有人都在忙着闡述自己的觀點,所有人都在追求那個情緒上的高潮點。

酒足飯飽,大會散場。有人的歸屬感的到了滿足嗎?當然有。這個歸屬感有可持續性嗎?可能懸。


因爲他沒有創造連結;因爲任何一個人, 都可以被另外的人代替;因爲沒有人有意識的保護能量,正向做功、或是提升。

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忙於相處,卻始終孤獨的原因。


**


懂得,是建立在對自己充分了解、接納後,和他人連結時,那個不會被一言兩語、世俗紛爭、或變化無窮的觀點所動搖的,那個互相認同的點。

願我們都被真正懂得你的人環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