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徳充符》題解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莊子內篇中的《徳充符》。

內七篇的題目,都是交代這篇文章所言的主旨,既有境界的開顯,比如《逍遙遊》,說的就是修爲的至高境界,有些題目同時也透露了修養的工夫,例如《養生主》,表明長養生命之主便是修行。

徳充符,簡單講就是德充實於內在,而反映於外。“符”當作表裏如一講。

清人宣穎的《南華經解》講“徳充符”是這麼說的:“傳曰:有諸內,必形諸外。身懷一得,意氣炯如,況盛德之士與?”我們常常聽說“相由心生”,是不是這樣呢?世間人取得了一些許成就,表現出很大的滿足與驕傲,甚至認爲全世界他最最了不起。我們的一飲一啄,舉止談吐,都把我們內在的心理、修養暴露無遺。聖人都是一流的心理學家,將衆生的病症診斷的十分清楚,而且治療的方法也比現代的心理醫師高明太多。

宣穎又說:“夫冠冕佩玉,未必衷旗,犀角豐盈,何當性表。”這說的是我們凡夫的通病,常以外在的東西修飾自身,把名譽地位看的極重,然而內在仍是空虛。擁有財富的人未必做得到厚德載物,如今這個社會,企業家很了不起,他們的事業可以說在目前這個時代,已經令世人敬服。但是百年以後,千載之下,還能否被後代所仰慕,這些百年老店,憑的是什麼而長存不衰。

儒家講“富潤屋,德潤身”,德在內即是誠,不欺心,表現於外就是信,不欺人。內外一,就好像符契相合,這種修養全是靠無己的功夫陶鑄而成。

在這篇《徳充符》裏,莊子塑造了一系列怪人,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身形不全。這些人物反襯的正是天下那些六根俱全,但卻因爲自恃外在所有,而不幸失落自我真正生命意義的人。宣穎說的很明白:“聖人之耳目鼻口四肢與衆人同,而衆人非聖人也。”凡夫與佛菩薩差別在哪裏?區別在於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全者既未足全,損者亦未足損”,人人都可以做聖賢,衆生皆是如來,爲什麼我們現在煩惱無盡?問題的根源,在錯認自己這個皮囊就是我,整天對它又是美容又是保養,卻阻擋不了終歸塵土的幻滅。聖人覺悟了生命的本來面目,原來一直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同的宗教和哲學,對這個生命之原的稱謂不盡相同。

所以聖人的生命是常樂我淨,凡夫則是安住於無常、八苦、我執、有垢的世界裏。

莊子的這篇文章,是從老子“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引申而來。衆生以自身爲出發點,把關係到切身利益的物慾作爲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這實在是殘害天德。所以聖人教人忘形去智,這其中也包含了對功名等的貪戀,只有通通放下,才能顯發生命的光耀。換句話說,人只有徹底拋掉了自私的基因,才能興起廣大無邊的慈悲心。

內在永遠是外在的第一因,充實內在的德,儒家叫正心誠意,修行人絕不可以自欺,有無實德,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只要觀察他的言行舉動,就能知道消息。不患人之不己知,應該擔心的,是還不瞭解自己,還在做表面功夫,沒有實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