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双髻山

双髻山位于尤溪县城北面,为县治龙脉太祖山,因山顶双峰耸立,状如仙子双髻,因而得名。在堪舆学中,将山脉统称为地理中的龙,取山脉走势如龙飞舞之意。龙因水而止,龙止则气聚,便为风水宝地。双髻山向西南一路蜿蜒曲折,至青印溪而止,结为文山,县署在文山脚下,故称双髻山为县治龙脉太祖山。朱熹的叔叔朱槔随兄朱松入闽后,便定居在尤溪,留有一首咏梅诗:“一月尤溪烟雨浓,玉梅浑作玉人逢。江南他日摘香处,莫忘云间双髻峰。”在诗中,朱槔把双髻山视为尤溪的代名词。

晴日早晨,在尤溪县城闽中大桥上往东北向远眺,最远处一山二峰,一轮红日高悬上空,是为古代尤溪十景之“双峰挂日”也。此山即双髻山,西峰海拔1153米,东峰海拔1141米。因是县城目之所极最高峰,自然成为登山爱好者的重点选择。

登山不但可满足人的征服欲望,还能培育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登双髻山可选择从梅仙镇小蕉村出发,顺着小蕉往县城的古道走三四公里,沿着山脊而上,便可登上双髻峰顶。经友人倡议,选一立秋后的晴日,聚一群志同道合者,便从小蕉向双髻峰进发。

小蕉往县城的古道已少人行走,路上积满落叶,与满目的苍翠形成萧瑟与生意的对比。在一些地段,还可发现用石头砌筑的古官道,据同行介绍,沿着古官道可通往延平。有人戏称,古官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经此一提,我仿佛看见八百年前一个行色匆匆的青年沿着古官道踽踽而行,青年望见岩崖陡立、挺拔巍伟的双髻山写下了一首诗:“绝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行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仙。”这位青年便是朱熹,诗中“云间双髻仙”与朱槔诗中的“云间双髻峰”如出一辙。此时的朱熹同安主簿任满,顺道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尤溪,他拜访了叔叔朱槔后返回崇安,“肠断”一词体现了朱熹与故乡及亲人相见分离后复杂的心情。

金秋时节的山林,盛产各种蘑菇,红白黄紫,颜色各异,大小高矮,形态分殊。同行中有懂得辨别是否可食的,自是采得不亦乐乎。山林地表铺满一层层枯枝败叶,走在上面沙沙作响,又如同踩着海绵般柔软舒适。

顺着山脊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其实所谓山路就是山脊顶部,只是登山的人多了,形成一条不甚明显的若有似无的山路。山的顶部多石头,不适乔木生长,倒长满了猴头杜鹃,若是5月登上山来,定是一片灿烂若锦的杜鹃花海,这个时节到来,猴头杜鹃显得更加高挑清瘦。终于在一山脊处,透过树丛,双髻双峰就在眼前,山路也益加陡峭,切实体验一回“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感受。

几经周转,终于登顶东峰,峰顶略显拥挤,约十平方米大小,多几个人就站不下了。站在峰顶南眺,山脉一路逶迤龙行,埔头园、县城区、红土地依稀可辨。北望远处可见挺拔直立的倒排岩,而西峰则近在咫尺了。大家拍照留念后,即向西峰进军。人在兴奋时,脚步也显得轻盈,约莫十分钟,大家就登上山巅。两峰顶部极相似,所不同者,西峰顶有测量标示,立有严禁破坏的警示牌。

在西峰山顶,大家欢快地说笑交谈、合影留念。此时,我既有“山高登顶人为峰”的豪迈,也有几分征服高山后的落寞。人有时往往这样,一直向往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突然实现了,一时突然没有了目标,所谓“繁华过后尽是落寞”。许是一路辛劳,时间也已近午,饥饿打断了我的遐想,填饱肚子才是眼前的要事。肚子饿的不只我一个,有人喊着下山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吃午饭,大家相呼着下了山。

在两峰交接处,几棵杂木撑起一片阴凉地块,地上铺就一层厚厚树叶,大家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着树干,掏出自备的干粮、稀饭、包子、水果,大嚼特嚼起来。这次见证了专业登山队员的专业设备,就在我们用餐的时候,他们迅速地架起了锅,点起了火,烧开了水,放下了面,很快一锅香气四溢的红菇面条就煮好了,留下我们在旁边用眼神表达着“羡慕嫉妒恨”。

气人的还不只这些,顺原路返回后,专业登山队员还朝我们扔下一句话:“在你们眼里,我们应该是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虽然有点牙根痒痒的,但户外登山探险确实要有专业登山队员同伴。如有机会,应该与双髻山还有一次约会,时间就定在五月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