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二回尤溪

紹興二十七年(1157),朱熹二十八歲。那年春,朱熹隻身回到同安,等待同安主簿接任者。可一直等到十二月,接任者還杳無音訊,朱熹無奈起程回崇安與家人團聚過年。

朱熹這次從同安歸崇安,過安溪入尤溪。之所以選擇這條線路,一是走近路,順道拜訪李侗;二是尤溪知縣林嶷盛情邀請。這是朱熹童年離開尤溪後,第二次回到了生養他的尤溪。

朱熹從同安歸崇安時路過大羅寺(在今大田縣湖美鄉高才村),且在大羅山上留有“寒竹風松”摩崖石刻,宋時大羅山屬尤溪縣徑田裏。民國《大田縣誌》載:“熹主簿同安,訪李願中於延平,往來此地,常宿大羅寺。”

尤溪知縣林嶷,字仲立,浙江蒼南縣人,紹興八年(1138年)中進士,紹興末任尤溪知縣多年,乾道三年知隨州 (今湖北隨州市)。林嶷非常重視教育,在尤溪任上重修了縣學觀大閣。林嶷與朱熹志同道合,觀大閣建成之日,特意邀請朱熹參加落成儀式。

尤溪縣學觀大閣落成儀式結束後,林嶷知縣盛情邀請衆嘉賓入席。宴會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着,並按照當時文化人特有的方式,開展“箭矢投壺”“狗尾續貂”“撰聯續對”等獎懲敬酒活動,各位嘉賓也在席間穿梭勸酒。

林嶷知縣乘着酒興,稽首對朱熹說:“早聞朱主簿文崇先漢,詩勝晚唐,何不乘興奉贈詩文助興,以慰衆人仰慕之情!何如?”

朱熹早被觀大閣恢宏的氣勢和精美的木作所折服,心中思緒澎湃,禁不住口占一首七律詩《尤溪縣學觀大閣》:

令尹絃歌不下堂,叱吒層觀麗扶桑。

朱甍碧瓦臨無地,散帙投壺樂未央。

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魚鳥共徜徉。

應觀物我同根處,剖破藩籬即大方。

詩中,朱熹盛讚觀大閣巍峨壯觀和傳播理學起到的積極作用,看到故里重文興教的氣象,朱熹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典故,對林嶷勤政爲民、興辦教育給予高度的肯定。從“應觀物我同根處”句,可以看出朱熹氣化論的思想已經形成。朱熹認爲,人與萬物都由氣構成,說“天地之間,二氣只管運轉,不知不覺生出一個人,不知不覺又生出一個物。”最後句意是說,做學問能排除外物干擾和智力障礙,就能達乎大道。


朱熹風流倜儻地踱步吟誦,穿梭於席間,衆人亦拊掌擊節,附和着朱熹抑揚頓挫的吟詠,被朱熹那中氣十足的嗓音和氣宇軒昂的神態所折服。這將整個宴會推向了高潮。

隨着時間不斷流逝,近千年的歲月如梭而過,沈城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觀大閣更是幾經興廢,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不論是尤溪縣誌書的屢屢再版,還是文藝雜誌的連篇累牘,朱熹的《尤溪縣學觀大閣》詩作始終伴隨着尤溪的莘莘學子一同成長,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