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三國》是男人的童話

我從小就喜歡讀《三國》,直到現在快30歲了,在空閒時間裏都喜歡聽《三國》的評書,所以既然是小說,是演義,那麼愛槓的歷史迷們就暫且饒過我吧,我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中,呂布呂奉先的年齡要比劉備都大,趙雲也是,但在演義中的描寫裏都寫成了持白馬長槍的少年,我也知道,歷史中的諸葛亮之所以被三顧茅廬,是因爲他的家世顯赫,而並非是他被叫成爲“臥龍”。當然,我也知道,歷史裏的劉、關、張三兄弟可能根本沒有結拜,只不過就像是現在單位裏關係不錯的上下級。對,這些我都知道,但都不是我今天想說的。

在我看《三國》的這麼多年裏,其實對於一件事情特別難以理解,即使讀遍古今中外的小說也再沒有這樣的一種情形,那就是劉、關、張三兄弟感情的由來。桃園結義的情形估計只要讀過一點三國的人都知道,通俗一點講,就好像你現在走在大街上的某個廣告前,長嘆一聲,說自己是某某的紅N代,然後旁邊站着兩人就義無反顧的傾家蕩產一起和你結拜成兄弟,一起陪你奮鬥創業。顯然這不符合正常的邏輯。

正常人邏輯的思維裏,都有對陌生人的警惕感,尤其是當一個人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這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更爲敏感,因爲身邊的大多數都在告訴自己,進入社會後,人們更多談論的是利益,所以走什麼都行,就是千萬別走心。所以你會發現,自己最要好的那些朋友99%都是來自於學生時期,因爲那時候的感情最真誠,說到底,朋友是需要靠時間來驗證的,對於很多人而言,知根打底是深交的基礎,我足夠了解你,你也足夠了解我,正因如此,我們纔有結伴同行一起走下去的理由。

但,我還是想說,大概每一個喜歡看《三國》的男人仍舊心懷一點夢想,甚至在我看來,有這個夢想的男人多少都有一點浪漫主義情懷,那就是渴望自己能和兩個兄弟建立像劉、關、張一樣的友誼,那不是普通的好,是三個人就如同一個人一樣的好,那是一種即使我不說一句話,對方就能懂我意思的情誼,從此,我有任何的事情都可以找你分憂,你有任何的苦衷也可以找我解難,三人能夠共同開創一份事業。

夢想終究是夢想,我曾經也幻想過能夠擁有這樣的友情,但越是長大,卻越失望,越孤單。因爲這件事情實在太難了,在我從小學到現在的很多朋友關係裏,我彷彿不自覺的就要與另外兩個人形成一種默契,多一個或少一個人都不行,可能用三角是最穩固的一種物理結構也可以解釋的通,但我更認爲這種行爲來自於我對《三國》劉、關、張關係的深深渴求。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曾以爲自己曾經擁有了這樣的友誼,因爲在當時確實我們形影不離,就差找個桃樹結拜了,但後來還是因爲各種原因漸行漸遠。我還記得初中時候有一回,當時要去參加一籃球比賽,本來有倆個和我非常好的朋友,我們早就決定是要一起去的,結果到比賽的節骨眼上,倆個朋友卻拋棄了我。這只是我生命中再小不過的一件事情,但就是這件事情,即使今天再次回憶起,仍然讓我覺得非常難受,可能就是因爲當時,天真的自己以爲真的擁有了劉、關、張一樣的友誼。

所以,爲什麼我今天說《三國》是男人的童話呢,因爲童話就是在現實裏不可能實現和發生的事情,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得到像關羽、張飛那樣的知己,別說兩個,就算一個也是人生中非常幸運的事情,可遇而不可求。人都處在無時無刻的變化當中,而我們都知道,一旦一方的成長速度與另一方無法匹配時,雙方的隔閡也就由此產生,當你們在一起時只能談論以前發生的事情時,你們的共同點也就只留下回憶了,人,終究還是要活在未來的。不管是雙方都變成對方不認識的人也好,或者都看穿了對方真實的自己也罷,你們的友誼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盡頭。

而現在,每當我再看很多小說時,有的用“從此以後,他們之間維持了終身的友誼。”來做爲結尾,不管多少次,都能夠深深地打動我,彷彿大家都已經抵達了某個永恆的彼岸,活在一篇無邊無際的光明中,那是童話最終的結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