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类的转折。旧照怀念专辑

我向来对神秘事物充满好奇,很愿意开放心态去看这神奇世界,哪怕听到非常违背过往常识的说法,也不会先急着去否定。

有些口口声声“要相信科学”斯基们,自以为人类的科学就是宇宙最高真理,把一切对未解之迷的好奇和探究都盖上“迷信反智”的印章。我觉得,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封闭心态,才是真正的“不科学”。科学应该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而不该是固步自封的理由。

网上有过好几个未来人的流传,我相信肯定有假冒的,但是否全都是假的,先存疑,让时间去验证。在鉴别真伪之前,至少得先看一看人家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从2060年穿越回2019年1月的叫KFK的未来人,当时有人问他为啥要来2019年?

KFK是这样答的:

“因为今年地球上有很多事情在发生,回头看, 这是人类转折的一年。在2049年,有一部怀旧剧叫《2019》在全球热播。希望2019年的人能记着,上半年是你们最美好的一年,下半年进入的动荡,会是人类未来的常态。父母夫妻子女的关系会在动荡中显得弱不禁风。”

这话是他说在2019年初的,如今看来是准了。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这场灾难对人类的影响远不止两三年。按KFK的说法,疫情爆发后的样子将是人类的常态。

我忘了是谁的预言,说人类从2020年开始会接连不断地发生各种灾难,由此人类开始觉醒,开始从追求物质过渡到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

如果真能这样,倒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一帆风顺不见得最好,想跳得高,得先伏低,蓄力而发。

只是,多少还是有些怀念过去的时光。前阵儿整理电脑里海量的旧照,都是过去带着孩子到处玩儿的欢乐,心中暗自庆幸,还好那时的我没有偷懒。我这全职妈妈,提前教认字什么的不行,要说带孩子玩儿,那绝对尽心尽职。

一般家长会嫌带小孩子出门麻烦,不爱带娃儿旅行。我家正相反,女儿小时候几乎跟我们玩遍了澳洲我想去的地方。现在问她,确实都不记得了,但我从不觉得白费了。这也符合我做事的一贯风格——不以结果导向,重在过程体验。

我执拗地认为,那些体验不可能在女儿生命中消失,看她笔下那些灵动的画儿,你就信了。现在孩子大了,出门是省心,也都记得住,可爸爸妈妈不再是她的全部世界,人家更喜欢和同龄人结伴。

除了旅行,平时也没闲着,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能挖出各种活动,有时为了参加一个社区的小活动,我们可以跨悉尼远途而去。在幼儿园的空档,每周要跑两三个宝宝活动组(playgroup),还要去图书馆唱歌听故事做手工。那时还不是智能手机,随身揹着相机和保姆包,不敢开车的我全靠火车,方向盲的我随手还得捏张地图。

最近悉尼所在的新州每日新增病例仍在一千以上,清零的希望已经灭绝。虽然下个月就要解除封城措施了,但小孩子没有疫苗可打,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再也不能像下面照片里那样无所顾忌地扎堆儿了。

今天就唠叨这么多,下面全是照片(小朋友脸部均已虚化处理),以此怀念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

那个时候,孩子们像五彩斑斓的泡泡一样自由自在:

那个时候,女儿可以到处去听她喜爱的画画讲座:

那个时候,女儿一到放假就来州图书馆,听各位澳洲插图画家讲绘画,顺便买本签名书珍藏:

那个时候,各区的购物中心都抓紧学生假期搞活动,能玩出花儿来。美食制作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做完了可以下肚呀:

购物中心请发型师帮小朋友们戴上“My little Pony”风格的假发:

那个时候,家附近的万圣节活动上,没遇见“鬼怪”,倒抓住假憨豆先生一只:

那个时候,去某社区美食节,被画了个可爱的小虎脸儿,还被当地报社记者盯上,当时记下了女儿的名字,征得同意说要公开发布照片。

过后真就在当地报纸的官网上看到了女儿的小虎脸儿:

那时候,女儿没少看传统木偶剧:

到处看多了,悉尼几位木偶表演艺术家,连我这个脸盲都认识了。在州艺术馆看过他们,在家附近小镇表演的也是他们,只不过小镇的舞台显得寒酸点儿,表演内容一点儿不打折扣哈。

吊线木偶,这古老的手艺好神奇:

魔术师还带了摄影团队来小镇拍摄,孩子们就这么被拍进了宣传片:

学生假期大搞免费儿童活动,是澳洲各个购物中心的优良传统,哪怕家附近这么小的购物中心(只有两层、可数的几家店),活动都非常丰富。

下图是爬行动物秀,女儿不知看过多少场了,因此对澳洲的爬行动物非常熟悉,还常摸摸抱抱,为如今我家小龙(鬃狮蜥)的饲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孩子其实也好“糊弄”,只一位”仙女“姐姐,足以坐镇。

也有新奇玩意儿,下图这个酒吧DJ机,转转盘子制造出另类音乐嘶吼,可惜娃儿没去过迪斯科也不知懂不懂那怪叫干嘛用的。

那时候,是图书馆常客。光女儿的图书卡借书记录就已过千。想想那时坐火车往家提重重的书,我这细胳膊细腿儿也挺能吃苦的嘛。

下图是图书馆的免费活动,寓教于乐地介绍澳洲历史知识。我还被抓上台当众模仿了一段土著舞,要命,带孩子这工作不容易,还有随时出丑的风险。

澳洲各区图书馆每周都有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故事时间,讲故事、唱歌跳舞、做手工。

火车可达的地方,都可能有我和娃儿的身影。比如州艺术馆每个假期的免费儿童活动:

比如岩石区的兵马俑艺术展,以悉尼歌剧院为背景,来场时空穿越:

比如建在海边小山上的悉尼天文台,免费的儿童开放日,必不错过:

再就跑去海边,每年一度的邦代海滩风筝节都去,连续几年都碰巧和同一位小丑合影:

女儿从小就喜欢动物,蛇上肩膀都不怕,骑马骑骆驼更是小意思。当然,这种骑法没啥难度,慢慢走而已。

总以为女孩儿会喜欢唱唱跳跳,咱也没少带她开眼,可无论台上如何煽动,无论气氛如何热烈,咱娃儿就是不为所动,冷眼旁观。至今我都没听她在家哼过歌,想想自己小时候,蹲个厕所都得高声歌唱,这差距太大咧。

每年一度的达令港会展中心的婴幼儿童用品展,这样密度的室内聚集,如今应该是不准了:

如今的购物中心,许多店家停止营业,更不会有什么儿童活动了。下面这些场景,只在记忆里。

真心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这样的快乐。真心企盼,疫情早日过去,世界平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