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慶幸,自己的好奇心還在

因一場電影,瞭解一段歷史。我不是軍事迷,所以一般我極少看戰爭片,尤其還是海戰。一是因爲我是理科生,本來地理知識的水平僅停留在中考,但凡遇到戰爭片,那隻能是被動接受編劇和導演想要展示給觀念的內容。二是因爲戰爭片會被打臉,要知道我一直以爲自己的歷史學得還不賴。可爲什麼我還要寫這麼一篇文章來分享觀後感呢?那你不妨看看我到底想要說點什麼(留個懸念,希望你閱完不會罵我)。

倘若我沒有看過《珍珠港》,應該在看到這片名的時候就沒有看它的衝動。我選片子一定會先看看簡介,再結合豆瓣評分。雖說這部片子的評分不高,而且貌似評論也有不好的。我承認我是因爲珍珠港才選它的,畢竟近代史上以少勝多的海戰相較而言能排得上號的不多。說實話,《珍珠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應算作愛情片,這部片子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珍珠港事件以後,格調跟氣質完全不同。爲了讓自己看得懂這場戰役,我還特意去翻了翻“全歷史”軟件裏介紹它的前因後果。恐怕這也是我成年以後第一次會如此有求知慾,去填補我對這段歷史的空白,雖然這件事情於我當下並無直接利好。試問一下,你在觀看這部片子以後有過與我一樣的舉動嗎?我相信你看完就完事了,權當是欣賞了一場爽翻天的戰役。

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難。故事情節我就不作多言,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你隨便刷個短視頻就能瞭解它到底講了什麼。我只想針對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點談談我的感受。這個鏡頭,就是當尼米茲回頭凝望着情報員萊頓的眼神。我理解的是,這既是對萊頓情報團隊能力的認可,也是對自己賭贏了的得意。導演在這部片子裏,去掉了指揮官是如何通過製造中途島淨水器壞了的假情報來驗證AF即是中途島的細節,而在早期的一部影片《中途島之戰》中彌補了這一細節。倘若我沒有刨根問底,便會對這其中前因後果又少了一絲瞭解。所以,你發現了沒有,同樣是描述同一場戰役,導演想要呈現的電影效果是不同的,而《決戰中途島》想要告訴觀衆“一段密碼將決定整個艦隊的命運”,在面對華盛頓政客的否定時依然堅定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當然了,能夠多瞭解一些影片製作人的想法並非壞事,最起碼你不會被眼晴看到的表面現象給矇蔽,不會因爲不懂歷史被忽悠。在如今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雙眼所見欺騙了,而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平時一點一滴的事物觀摩中,能夠客觀理智,學着獨立思考。

再說回到這個對視的鏡頭,我反而會想到另外一點:中途島之戰如果沒有打贏,那太平洋戰場會是一番什麼景象。都說中途島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從這場戰役中我們看到了當年最有工業發展實力的兩個國家之間的決鬥,結局是日本損失慘重,東京也遭到美國杜蘭特帶領的飛行隊的轟炸。此戰過後不久,日本便投降了。這其中還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許多中國軍民爲掩護流落至中國境內的杜蘭特等人而被日本殺害,這也無形之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正義總會被守護,無關乎國籍。

求知若渴,好奇心一直在。突然我想對這時候的自己說,還有好奇心跟求知慾真好,這同時也燃起我重讀世界史的慾望。說心裏話,自從成年以後我再也沒正兒八經地去看歷史書了。爲了生活奔波,頂着巨大的生存壓力,日復一日地不快樂的活着,可只有當我重新捧起歷史書籍的時候,沉浸其中汲取知識,填補大腦空白,這是個很快樂滿足的過程。如果說幼時讀歷史是爲了應付考試,那成年以後讀史就真的是格物致知了。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對未知和不確定的事物保持着求知慾,人的心態還似孩童般有活力,生活也就沒有那麼苦悶。“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此時我反而更能理解其中的真義了。

請你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沒好好讀史了?單純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跟求知慾,不爲利益。如果你對這個世界還存着些許熱愛,請不要被生活磨平了探索的慾望。容顏可以老去,可心卻永遠年輕,願你的好奇心一直都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