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賭父親間接害死母親,年老後,三個孩子都不願贍養:有因纔有果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媽媽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愛的人,父親是孩子的第一個敵人。”

很多中國家庭都是這樣的模式:一個不爭氣的爸爸,一個愛孩子的媽媽,媽媽爲了孩子不離婚,忍辱負重,孩子與媽媽結成了一種聯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填滿了對媽媽的愛和對爸爸的恨。

3個孩子都不願贍養年老的父親

75歲的老人王世瘦骨嶙峋,3年來一直居住在一間10平米的房子中,房租每月100元,現在已經拖欠半年了。

他有3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經成家,過着穩定的生活,尤其是兒子王校長還是一名中學老師,可爲何他們都不願贍養年老的父親呢?

當王世帶着記者來到兒子家,隔着紗窗門,明明已經看到兒子的身影閃過,可即便王世和記者輪番敲門,王孝長卻還是一直不開門。

不一會的功夫,王世就已經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了。他一下子就坐到了樓梯上,來往的鄰居投來既好奇又同情的眼神。可即便如此,王校長還是不願開門。

王世於是提出去找兒媳,希望她能出面勸說兒子。可王世一來到兒子工作的地方,兒媳立刻起身走進後面,藏了起來。據兒媳的同事說,她是因爲怕公公動手打人,才趕快躲避的。

就在這時,王校長打來電話讓王世和記者先去找他的兩個姐姐和二叔王世昌瞭解情況。令人奇怪的是王世昌對於侄子對待哥哥的態度,他居然沒有任何氣憤和意外,反而顯出一種左右爲難的神態。

原來一個月前,王世羅列了兒子的三大罪狀,將兒子告上了法庭。王世昌認爲如今哥哥王世和兒子的關係破裂,並不是侄子不孝,而是因爲王世把侄子告上法庭激化了矛盾。

但王世立刻反駁說,兒子不僅不管他,還挑撥他和兩個女兒的關係,就連在外地打工的小女兒都發來信息指責他的不是。他被逼無奈,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法官認爲,王世如果想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應該把兩個女兒一起起訴。但是王世認爲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身上,兩個女兒都是身不由己。

大女兒王麗說她看到父親和弟弟關係緊張,曾主動提出接父親到自己家裏住,房間都收拾好了,可沒想到父親卻並不領情,反到四處詆譭她不孝,王麗非常生氣,就再也沒收留父親。

在王麗的看來一切都是父親咎由自取,她並沒有和弟弟串通好,和弟弟沒有關係。她對父親的冷漠是因爲王室年輕時嗜賭成性,自己的媽媽就是被王世間接害死的,這個心結一直種在她的心裏,這些年她一直在仇恨和孝道中掙扎,他對王世的感情微乎其微。

可如今她看到父親年老,也不忍心,但是她只願意每月支付100元的贍養費,而父親居住的問題,按照農村的風俗,應該由兒子解決。

父子之間矛盾爲何如此之深?

兒子王孝長提出當着二叔的面對父親對峙,他單獨把記者叫到一說:“父親性格強勢,從小他就以大家長的身份控制着一家人,如今雖然年邁,但是子女稍有不從,他就會想方設法讓子女低頭,他還會倚老賣老,而我是一名教師,最在意的就是名聲,這也成爲他發泄不滿要挾的籌碼。”

面對這樣的父親,王校長既氣憤又無奈。於是,父子關係徹底決裂。

王室卻激動地質問兒子,爲什麼從十幾年前,兒子就從未進過他的家門!每月除了往他的銀行卡里打200元錢,逢年過節,兒子從來沒有看望過他。

王孝長解釋說他是四處借債纔讀完大學的,王室不僅沒有供他完成學習,而且在他剛參加工作,債務還沒有還清的時候,父親就找他要生活費。

而王室卻說兒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大學畢業就當了老師,比在農村生活的兩個女兒,家庭條件最好,而且按照相關民俗,理應由兒子承擔主要養老責任。

年邁的王室身體狀況每日愈下,而且內心無比孤獨寂寞,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已經是四世同堂,兒孫繞膝,而自己孫子見到自己卻繞道走。他坦言自己希望得到子女的包容和諒解,希望子女滿足他物質的同時能關心他,給他溫暖。

最終,在村領導的調解下,兒子承諾爲王室找房子並承擔房租,每月給他200元贍養費,兩個女兒各給100元,並簽訂了協議。

情感分析:

父慈子孝,有因纔有果

有網友留言指責兒子,開口就說還爲人師表,還是老師呢,自己的父親處境那麼可憐,怎麼可以不管他呢?

但馬上就有很多網友反駁:“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父慈子孝,正常的父母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傷害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嗜賭成性,還到學校詆譭他兒子。”“這老頭就是自私。”

有這樣一種父親:

孩子小時候從未給過孩子溫暖,物質上、情感上都沒有,媽媽一個人“喪偶式育兒”,甚至“詐屍式育兒”,一個人辛苦支撐着家,養着孩子。

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與父親建立情感上的“連接”,對孩子而言他始終都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怎麼能夠責怪孩子呢?

是這樣的父親,從來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根本不配被稱爲“爸爸”。

但當這個父親年邁卻又想要孩子爲自己養老,不僅要贍養費,而且還要“常回家看看”,還有給他精神上的慰藉,否則就以“老子”的身份倚老賣老,說孩子不孝,甚至還會把孩子告上法庭。

一個成年了的孩子,在社會輿論中,很難承受一個“不孝”的罵名。因此,這樣的父親,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人們常說:只要父母還在,無論孩子多大了,還是孩子啊。

可作爲父親,爲什麼要如此欺凌一個孩子呢?

如果這樣的父親已經是這樣,那麼作爲周圍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父慈子孝,有因纔有果。

讓這個孩子少一份悲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