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迷茫時,不妨讀讀孟子這2句話,讓我們知道做人最重要的東西

宋明之時,中國哲學發展到了新的高峯,而也是在這個時候,

《孟子》的地位也隨之提高,孟子代替顏回成了儒家的“亞聖”,

正是因爲孟子中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飽含做人的道理。

在開篇幾章,孟子就用幾段與齊宣王的對話說明了他認爲的做人最重要的東西,懂得其中道理,受益終身。

陷入迷茫時,不妨讀讀孟子這2句話,讓我們知道做人最重要的東西。

01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在這段話中,先說了這樣一件事,

齊宣王曾經坐在大堂上,看到有人牽着牛經過堂下,知道這頭牛是要被殺掉祭鐘的,

看到它害怕得發抖,就讓人換了一隻羊去祭鍾,這件事情後,人們覺得齊宣王是個小氣的人。

但是孟子說了這段話,說“大王您是沒有錯誤的,這就是仁愛啊,只是您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羊而已。

君子對於動物,願意看到他活着,卻不忍心看到他們死去;聽到了它們的聲音,就不忍心喫它的肉了。

所以啊,君子一定是要遠離廚房這種殺生的地方的。”

可能大家覺得虛僞,你看人家被殺說可憐,然後含淚吃了三大碗說真香,這不是僞君子是什麼?

道理並非如此。孟子說讓大家不喫肉嗎?

沒有,我們必須要喫肉,這是我們生活必須的食品。

但爲什麼要遠庖廚呢?

因爲肉必須要喫,但看到動物可憐就會不忍心喫,如果每次可憐最終還是喫下了,漸漸地就不會覺得這種事情可憐了,就會覺得這很正常。

孟子認爲這是可怕的,因爲我們失去了共情同理之心。

就是不忍孺子掉到井裏的那份人心本善的善端。

我們會愛動物,是因爲我們愛人。如果我們對動物冷漠了,就會對人冷漠,那麼人與人之間,就相互殘殺,天下大亂了。

君子遠庖廚,就是要保持維護自己的共情同理之心。

02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齊宣王)曰:“可得聞與?”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孟子)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衆。”

這個故事也很有意思,孟子聽說齊宣王喜歡音樂,就問了他這件事。

然後齊宣王非常不好意思,說他雖然喜歡音樂,但喜歡的是通俗的大衆音樂,而不是古代的高雅音樂。

於是孟子就說:“您喜歡這樣的音樂好啊,齊國可以富庶了!”

然後說出了著名的“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就是說自己聽音樂快樂,不如和大家一起聽音樂快樂。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音樂也好,什麼也好,都不一定要高遠,大衆的東西,

可以被大家一起欣賞的東西,就會吸引聚攏大家,而人是有共情同理之心的,那麼你就能感到別人的快樂,

別人就能感到你的快樂,這樣的快樂就會不斷地傳遞、放大,我們就可以將一變成百千萬,我們就不是個體的渺小,而是擴展到羣體的宏大之中了。

這就是共情同理心所給予我們人生境界。

曉角心語:

做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份共情同理之心,有了這種心,我們纔會愛他人,人與人之間纔會相愛,

人才能不僅僅侷限在自己的感受中,而可以得到一種境界的擴展,一人就變成一萬人,一人的快樂就擴大了一萬倍,我們自己才能更美好,這個社會才能更美好。

所以,儘管要喫肉,但更要保持自己的這份不忍聽到動物叫喊的聲音的共情同理之心。

本文完,謝謝您的閱讀。

我是曉角心語,專注情感寫作,願我的文字能滋潤您的心田,願我們都能過好當下的每一刻,不負此生。

原創不易,點個贊再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