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赌父亲间接害死母亲,年老后,三个孩子都不愿赡养:有因才有果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很多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模式:一个不争气的爸爸,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妈妈为了孩子不离婚,忍辱负重,孩子与妈妈结成了一种联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填满了对妈妈的爱和对爸爸的恨。

3个孩子都不愿赡养年老的父亲

75岁的老人王世瘦骨嶙峋,3年来一直居住在一间10平米的房子中,房租每月100元,现在已经拖欠半年了。

他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成家,过着稳定的生活,尤其是儿子王校长还是一名中学老师,可为何他们都不愿赡养年老的父亲呢?

当王世带着记者来到儿子家,隔着纱窗门,明明已经看到儿子的身影闪过,可即便王世和记者轮番敲门,王孝长却还是一直不开门。

不一会的功夫,王世就已经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了。他一下子就坐到了楼梯上,来往的邻居投来既好奇又同情的眼神。可即便如此,王校长还是不愿开门。

王世于是提出去找儿媳,希望她能出面劝说儿子。可王世一来到儿子工作的地方,儿媳立刻起身走进后面,藏了起来。据儿媳的同事说,她是因为怕公公动手打人,才赶快躲避的。

就在这时,王校长打来电话让王世和记者先去找他的两个姐姐和二叔王世昌了解情况。令人奇怪的是王世昌对于侄子对待哥哥的态度,他居然没有任何气愤和意外,反而显出一种左右为难的神态。

原来一个月前,王世罗列了儿子的三大罪状,将儿子告上了法庭。王世昌认为如今哥哥王世和儿子的关系破裂,并不是侄子不孝,而是因为王世把侄子告上法庭激化了矛盾。

但王世立刻反驳说,儿子不仅不管他,还挑拨他和两个女儿的关系,就连在外地打工的小女儿都发来信息指责他的不是。他被逼无奈,把儿子告上了法庭。

法官认为,王世如果想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应该把两个女儿一起起诉。但是王世认为问题的根源都在儿子身上,两个女儿都是身不由己。

大女儿王丽说她看到父亲和弟弟关系紧张,曾主动提出接父亲到自己家里住,房间都收拾好了,可没想到父亲却并不领情,反到四处诋毁她不孝,王丽非常生气,就再也没收留父亲。

在王丽的看来一切都是父亲咎由自取,她并没有和弟弟串通好,和弟弟没有关系。她对父亲的冷漠是因为王室年轻时嗜赌成性,自己的妈妈就是被王世间接害死的,这个心结一直种在她的心里,这些年她一直在仇恨和孝道中挣扎,他对王世的感情微乎其微。

可如今她看到父亲年老,也不忍心,但是她只愿意每月支付100元的赡养费,而父亲居住的问题,按照农村的风俗,应该由儿子解决。

父子之间矛盾为何如此之深?

儿子王孝长提出当着二叔的面对父亲对峙,他单独把记者叫到一说:“父亲性格强势,从小他就以大家长的身份控制着一家人,如今虽然年迈,但是子女稍有不从,他就会想方设法让子女低头,他还会倚老卖老,而我是一名教师,最在意的就是名声,这也成为他发泄不满要挟的筹码。”

面对这样的父亲,王校长既气愤又无奈。于是,父子关系彻底决裂。

王室却激动地质问儿子,为什么从十几年前,儿子就从未进过他的家门!每月除了往他的银行卡里打200元钱,逢年过节,儿子从来没有看望过他。

王孝长解释说他是四处借债才读完大学的,王室不仅没有供他完成学习,而且在他刚参加工作,债务还没有还清的时候,父亲就找他要生活费。

而王室却说儿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大学毕业就当了老师,比在农村生活的两个女儿,家庭条件最好,而且按照相关民俗,理应由儿子承担主要养老责任。

年迈的王室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而且内心无比孤独寂寞,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已经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而自己孙子见到自己却绕道走。他坦言自己希望得到子女的包容和谅解,希望子女满足他物质的同时能关心他,给他温暖。

最终,在村领导的调解下,儿子承诺为王室找房子并承担房租,每月给他200元赡养费,两个女儿各给100元,并签订了协议。

情感分析:

父慈子孝,有因才有果

有网友留言指责儿子,开口就说还为人师表,还是老师呢,自己的父亲处境那么可怜,怎么可以不管他呢?

但马上就有很多网友反驳:“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父慈子孝,正常的父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却嗜赌成性,还到学校诋毁他儿子。”“这老头就是自私。”

有这样一种父亲:

孩子小时候从未给过孩子温暖,物质上、情感上都没有,妈妈一个人“丧偶式育儿”,甚至“诈尸式育儿”,一个人辛苦支撑着家,养着孩子。

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与父亲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对孩子而言他始终都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怎么能够责怪孩子呢?

是这样的父亲,从来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根本不配被称为“爸爸”。

但当这个父亲年迈却又想要孩子为自己养老,不仅要赡养费,而且还要“常回家看看”,还有给他精神上的慰藉,否则就以“老子”的身份倚老卖老,说孩子不孝,甚至还会把孩子告上法庭。

一个成年了的孩子,在社会舆论中,很难承受一个“不孝”的骂名。因此,这样的父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常说:只要父母还在,无论孩子多大了,还是孩子啊。

可作为父亲,为什么要如此欺凌一个孩子呢?

如果这样的父亲已经是这样,那么作为周围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父慈子孝,有因才有果。

让这个孩子少一份悲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