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的隨意,靈魂深處的審美

繼德國在青島留下的下水道與國內某些城市的內澇的對比、日本孩子和中國孩子高下分明的夏令營之後,常出現在國人面前的洋雞湯還有,德國的標準廚房和中國菜對食材、調料的少許、若干的計量隨意的鮮明對比。

德國人熱愛的香腸、麪包以及其他各種德式菜餚的製作確實需要精準稱重。

而我們舌尖上的中國,那種行雲流水般的隨意,少許蓴菜在靈活的手指中翻飛,若干鱸魚膾在薄刃下飄落,烈火烹油,蒸汽氤氳,眼前就象一幅煙火人間的圖畫,而遠方,目光未及之處,是思念的故園。

如果精準,這是德國人的基本操作,那麼可能也是日爾曼人那爆棚的自信心的來源,而中國菜的隨意,可正是我們從老祖宗傳下來的靈魂深處的審美!
只是精準?要求太低了吧?誰見過工程圖紙與寫意畫比美的?

若說最早見諸文字的中國庖廚之祖,一定是那位解牛的庖丁了,在莊子浪漫的筆下,庖丁師傅只憑一柄小刀,如落花流水般,片刻就使一牛分崩離析,這一直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目無全牛那是技藝達到了化境,令人神往的境界。
用時下人“學貫中西”的觀點看,這位庖丁先生定是一萬小時定律的踐行者,爲了此時此刻的“以無厚,入有間”,他一定用鈍了無數把刀,也解過無數頭牛,這位庖廚的祖先的隨意是超越了精準,正是因爲精準早就形成了肌肉記憶,隨心所動不差毫釐,精準,只是入門的要求罷了。
文化自信嘛!倉廩足而知禮儀,我們中國人不是才學會烹飪的生番,而是過了一百多年窮日子,重新拾起家傳本領的復興者。

並不是說德國乃至西方人的飲食文化完全不足取,畢竟我們不再是閉關鎖國的年代了,在來自西方的營養學中,對於食品中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保健作用,我們會認同並抱着虛心學習的態度。一些食品安全和衛生的觀念,也是由西方傳入中國。 前些年,很可喜的見到了適合中國人體質的膳食金字塔,包含各種日常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肉蛋奶、菌類,海產品等等 ,很好的指導了我們的生活。
所謂的精和準,我們更應當向德國乃至西方學習這樣的一些食品科學的方面,而不是學着德國人,在廚房裏用小天平來稱量我們的油鹽醬醋。

讓我們仍然享受着,糖少許、鹽若干的生活吧,在未來有會更多的德國人會愛上中國菜,畢竟,我們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在上下五千年,把能征善戰的鄰居們都變得能歌善舞的、和平友愛的華夏民族。我們中國菜的隨意,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審美,一定能夠征服地球村鄰居們的胃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