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半生,歸來,不應再是那個少年



毛姆的《人性的枷鎖》讀完了,厚厚的一大本,八百多頁。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強烈推薦給侄女安然讀,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年輕人。讀毛姆是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接着是《面紗》、《刀鋒》,很少有哪位作家的書我讀這麼多的,一般讀個代表作就完了。

越來越喜歡毛姆這樣寫人性多面的作家,能把人性的複雜寫出來,不完美但很可信。年齡越大越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高大完美的人,也越來越能包容人性中的瑕疵。

書名叫“人性的枷鎖”,也有譯成“人生的枷鎖”,個人認爲後者更準確些。芸芸衆生,誰還不是負重前行的?那一道道看得見看不見的枷鎖,你或意識到或意識不到:原生家庭是枷鎖、身心條件是枷鎖、愛而不得是枷鎖、無邊夢想也是枷鎖......人從出生便扛着各種枷鎖前行。

小說男主菲利普,一個八九歲父母雙亡、寄養在伯父家的小孩,還天生跛腳。所以他敏感而孤獨、理性又執拗,常常卑劣地想着卻善良地做着,一邊清醒着一邊迷茫着,是一種十分別扭的性格。

菲利普一直在掙脫他身上的枷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斷地在理智與情感中糾結,徘徊、掙扎,但屢屢失敗。菲利普一直尋找生命的意義,其結論則是生命沒有意義,痛苦與歡樂都在爲生命的波斯地毯添些花紋而已。

小說都以菲利普的的視角來展開去,涉及各個階層的工作和生活,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社會生活的大畫卷。書中的人物衆多,許多人物遊走於歐洲各個國家,對歐洲當時的宗教、哲學、文學、繪畫、音樂各種藝術形式都有介紹和批評。

書中大量的心理描寫,敘述了一個男孩成長爲一個男人的艱難過程。他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如何看待他。通過菲利普的生命規跡,給了我許多的思考,可能也是菲利普的思考。

親情、友情、愛情,誰不是窮盡一生都在追求?菲利普從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更加迫切需要要愛與被愛,爲此他吃盡了苦頭。他也近乎任性、甚至無情地想追求身心的自由。他的理想是行動自由、思想自由,在不違法的範圍內恣意而爲。誰又不想呢?但人生的大課堂最終讓菲利普明白,有些缺憾終究無力彌補,有些選擇充滿無奈,結果也無力左右。人生所求不過是愛與自由,二者都不可或缺,但人生沒有完美無憾,學會和不完美的一切和平相處。

菲利普總想改變,從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到海德堡學語言,從倫敦實習會計再到巴黎畫畫,乃至於後來又到倫敦學醫,每一次改變幾乎都是落荒而逃。他的伯父伯母擔心,我也站在上帝視角跟他着急。明知不靠譜,他還必須要這麼做。恨其不爭的同時,我也對自己曾經的某些過往釋然了。可能給一個人百次機會,他也不會改變當初的選擇。後來我們明白了的那些人生道理,都是血的教訓。人總覺得換個環境自己的狀況就能好轉,其實如果一個人自己不從內在改變,在任何環境中扮演的都是類似的角色。向內求索好於向外尋找。

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的癡迷真要把人氣死,被渣一次又一次,明知她虛榮、貧乏、淺薄,卻低三下四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爲了她傷害愛他的人,爲了她破產,流落街頭,終止學業。換來的是一次次被她棄之如弊履。他的卑微讓她輕賤,就連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但就是難以自拔。我覺得他對這個女人是終生都難以釋懷了。在愛情裏不要太卑微,愛情乞求不來,遇到不懂你的人,你會被踐踏得體無完膚。

書中衆多人物都在堅持夢想的路上掙扎着:一事無成的海沃德、沒天賦還堅持畫畫的普萊斯小姐(最終因窮困自縊)、還有潦倒失意的克朗肖.....我想,在他們人生的路上應該還有別的選擇,但他們都在不斷爲自己錯誤的堅持找藉口,從而一再蹉跎。菲利普也一樣,他離開皇家公學的那一刻就後悔了,但他沒回頭。還好菲利普在以後的許多節點上能夠及時止損,儘管任性了些,還算是能從這些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方向。許多人的執着不是覺得自己對,而是不想承認自己錯。

當菲利普經過多年磕磕絆絆,終於有條件去踐行自己設定的夢想時,一個健康美麗,但又平凡普通的女孩的愛將他羈絆住了。雖然他並不太愛她,但這是一份安穩的幸福。他最終選擇留下,“向幸福投降”。看到這裏,故事結束了,我也爲這個“我看着他長大”的男孩的選擇露出了老阿姨的微笑。屈從於眼前平凡的幸福並不是苟且,詩與遠方、星辰大海怎抵得上那暖暖的人間煙火。

其實,人生枷鎖無從卸載,成長就是對它的理性認知。菲利普耗盡半生,終於認清生活的本真,輕鬆生活,人生在三十歲時進入了另一重境界。一切都是必經之路,一切無可重來,一切也都不會浪費。所以,那句話應該這麼說:走過半生,歸來,不應再是那個少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