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無處問,冷落七絃琴


最近聽張崧舟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課程《愛上語文》,有些入迷了。老師講得精彩,我也聽得津津有味。

今天聽的是第二集:詩歌中的人與情。

老師從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切入,講到以詩解詩。即從詩意詩味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詩歌。

這首詩中寫道“江楓”、“漁火”;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寫道了夜半寒山寺的鐘聲。我們要透過詩裏給出的客觀景物去挖掘詩中人的心情和意境。

江楓、漁火、月落烏啼、霜天都是愁緒的客體和表現,充分表現出詩人張繼的心緒。而就在此刻,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入作者耳中,陪伴孤獨的人,給作者孤寂又憂愁的心情以慰籍。

讀詩即是讀人,更是怡情。講到詩歌中的情,老師深情地朗讀了《伯牙絕弦》,引出了知音文化。

高山流水遇知音,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伯牙子期通過七絃琴音互通高山流水之志,寄託相遇之情。

歷史長河中,多少詩人感嘆知音難覓。漢代《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大詩人李嘆道:白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元代王冕:知音無處問,冷落七絃琴。

深思詩歌裏的人與情,理解文化背後更深刻的文化,你會更進一步理解張繼和夜半鐘聲;你會更懂得伯牙絕弦與高山流水。

作爲語文老師,我們自己對詩歌對語文的理解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孩子們,願老師自己先愛上語文,更深刻的理解語文,然後才能引導學生愛上語文,理解詩情畫意的文化美。

今天,偶然間聽到幾位年輕的母親在聊天。其中一位母親說:“今天聽我家寶寶說,老師問她們是否幸福。唉,幼兒園的孩子對幸福能有多少理解?!”

我的心也猛然間震顫了一下,幸福是一個寬泛的範疇,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和感受,是抽象的概念。

一百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有一百種答案。一個小小的孩子,該怎麼去理解幸福?也許是一顆糖果,或者媽媽的一個吻。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也許用“開心””高興”更準確些。

人,是感情動物。無論是語文的學習中還是現實的生活中,願我們透過現象細心地體味其中的情感,願我們的生活更重情義,更有詩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