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思】27.“双减”政策下的冷静思考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来势凶猛,剑锋凌厉。培训机构股票暴跌、哀鸿遍野,学校老师延时服务、怨声四起,家长孩子顿失鞭策、惊慌失措。一时间,各种软文眼花缭乱,各样报道各抒己见,抽丝剥茧后更多观点是“唯恐天下不乱”。

        作为一个8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只是这波风雨里的行路人,我想从自己的视角聊一下这个话题,观点或许偏颇,倘若能对某个家长有一些借鉴或启发就已知足,如此而已。

        一、为什么要“双减”

        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教育的这片广袤土地上,好像发展的真不咋地!孩子们不敢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追分”,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而且精准切换,被各种“知识”浇灌,一路上和“创新”都是平行线;公办学校“掐尖”,民办教育“烧钱”,家长负担重,孩子压力大,长期雨急风骤、鸡飞狗跳,何以“协调”?本可以在小初阶段踢踢球、踏踏青、旅个游、撒个欢,可是左顾右盼后各种“鸡娃”如雨后春笋,还哪敢天高云淡,绿草茵茵,“绿色”一边待着吧,只祈求“明月何时照我还?”资本倒是很“开放”,风起云涌,大肆扩张,不改逐利本性,规模越做越大,体系更加超前,恨不得拿下所有体制教育,唯我独尊,一统江湖;学区房、名校、实验班,双语幼儿园、小升初、中考择优,一路所见皆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真正的资源“共享”,公平公正,氛围还未形成。

        “双减”的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上述寥寥数语就能说得清楚,我想随便问一个家长,都有一大堆的诟病,我只是借题发挥一下。

        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不靠谱、出轨的做法,一定不会长久,有悖于发展理念的事,阻碍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岂能被熟视无睹?今天剑已出鞘,力度前所未有,虽不能说要斩草除根,但披荆斩棘的目的就是为劈开一条坦荡之路。

        二、“双减”带来的影响

        “双减”只是第一步。“双减”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不是教育部文件;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是部门的政令发声;是一项关乎教育改革的政策,而非简单的一纸公文,更不会单独、孤立的存在,此后一定会有同样逻辑的配套政策、对应措施陆续出台,组合成经典“套餐”,完全不同于拍拍脑袋就刻意定制的“生日蛋糕”。

        教培机构一地鸡毛。中央的决策部署其响应速度非常之快,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治理培训机构,其情状摧枯拉朽、如火如荼,各培训机构无奈之下关停、倒闭、转型、“换马甲”,生无可恋,垂死挣扎,虽一地鸡毛,仍不忘初心,渴盼东山再起。

        家长依然流连忘返。“双减”虽能熔断供给,并不能根本改变需求。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禁令,供给侧束手就擒,但如果需求侧不闻声而动,还是治标不治本!别墅、咖啡馆变成新的培训场地,一对一盛行、网课变短视频,各种各样的怪招,应验着“大型培训机构的末日,换来培训个体户的春天。”家长需求旺盛,老师铤而走险,园外“旧貌换新颜”,园内“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无意逗留在这样的文字里,切换话题。

        三、“双减”后的奇与正

        1.“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回归教育本质

        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不是功利,不是急于求成,教育是在种苹果树,不是在种苹果,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苹果是在漫长的日子里自己结的。教育更不能统一规则、统一标准、产品线流水作业,而是要把孩子的心灯点亮。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教育要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要真正唤醒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双减”是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常规和常理,最终回归本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潜能,不是“一锅烩”,不是无限的超前教育。教育的范围不仅限于灌输知识,还要有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孩子的生命能量包括智慧、理性、意志、品格、美感以及直觉等等,为了获得那些所谓的知识和标准答案,而让孩子过早地丧失获取知识的能力,终究得不偿失。

        爱因斯坦说:“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训练思维模式远远重要于获取知识,学习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而是为了促进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驾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2.家长应该冷静、理智、目光长远。

        家长一定要深入理解“双减”政策,完全不必焦虑和慌恐,或者担心更深层次的不平等,只要固守“中庸之道”,在“减”的背景下,用心做好“加法”,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减法题已有答案,但“加法题”没法抄袭,因为答案不唯一。

        减少“学”的内容,增加“思”“践”“悟”的时间。曾经一味地“学习”,缺失“思考”,隔离“践行”,难觅“悟道”,不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不知身在何处?不解心向往之?快即是慢。

        削减低质量、重复性的“枝”和“叶”部分,追加对“根”的高品质营养。扎根深处,汲取营养,根深自然叶茂。

        减去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教育投入“军备竞赛”,累加对成长规律的尊重,结合孩子实际规划健康成长路径,静待花开。

        远离父母亲友要求的补习班,更多时间投入自己热爱的领域,不管外在评价和标准,专注学习和发展,功到自然成。

        “双减”绝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题,而是更加复杂的四则运算混合题,需要冷静思考,理智作答。

        “双减”不是让家长和孩子双双躺平,双减是刹车换道,不是不给加油。双减是从两车道换到四车道,路更宽了,视野更好了,不再盯着加塞超车,而是握紧方向盘,目标笃定,稳中求快,更多体验自我选择的舒适感。

        “双减”不是所谓的快乐教育,更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西方教育,“双减”提倡的是让每个家庭和孩子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不比竞争的道路更容易,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用心和关爱,而不是蛮力和金钱,需要孩子去不断追求灵魂的高贵和自由,而不是成长在逆来顺受和威逼利诱下的“巨婴”。

        “双减”不仅减孩子的学业负担,更减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需要高瞻远瞩、目光长远,让短视化、功利化的考试、分数、排名退场,让更加自由、充实、有趣的教育理想真正栖居于现实。

        3.孩子更需要自学、自律、自我。

        自学能力的锻炼。“双减”后孩子自动脱离了补习班,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而这些时间的利用至关重要。孩子可以更多渠道获取多种知识,获取更加“鲜活”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这些方面完全有别于“知识的灌输”,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拥有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驰骋的头脑。

        自学能力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培养自学能力,可以提升孩子自信、专注、成就感,增强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是补习班无法企及的,补习班的孩子严重依赖他人,搭进去太多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学习到的只是碎片化知识,而且为了考出好成绩,只注重标准答案,并不热衷于对知识的追求,更谈不上钻研和创新。

        历史的洪流中强者恒强,有自学能力的孩子,必然要做“弄潮儿”立于潮头,披荆斩浪,而弱者只能裹挟在人云亦云、见异思迁的纷争中随波逐流,任意浮沉。

        自律能力的培养。“双减”后更需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真正自律的孩子,他们享受解开难题的快乐,享受努力后获得的好成绩,他们不认为自律是痛苦、是磨练,而如同洗脸、刷牙成为习惯,成为自然。他们心中有梦想、有决心,脚下有行动、有力量,他们明白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今天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是别人的望尘莫及。

        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从来都不轻松,挫折和失败属正常现象,所以需要咬牙坚持,所有出众者的背后,都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值得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来之不易,那些真正的优秀者,通常舍得对自己下狠手,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默默前行的人。

        自律者自由。这世界,越是通往成功的路越是不好走,越是好走的路越是通往平庸。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学会放弃,放弃贪图享乐的懒散,放弃好逸恶劳的惰性,放弃三心二意的犹豫,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自我意识的挖掘。 “双减”后,分数、排名将逐渐退出舞台,尤其是小初阶段,孩子们会进入另一条全新跑道,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听音乐、看电影、逛画展,会掌握更多才艺技能、见识更多风土人情、懂得更多生活经验,更多优秀的孩子会涌现出来:他们心态阳光、好学乐思、多才多艺……那将是另一类“学霸”的春天。

        教育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尽量让每个人成才,既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又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愿意倾心倾力做出成就,让自己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没有目标、学非所爱地去和全世界比赛。这样的方向呼唤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而非外在的要求,追逐自己心中真正的梦想。

        挖掘孩子的自我意识,唤醒生命的力量,如果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去追寻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那样相比于无聊的忙碌来说,精准的幸福会给有趣的灵魂带来无尽的乐趣,我想这也算是教育的成功,至少在他们眼里人生值得!

                    2021年9月2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