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思】29.不願觸碰的“追思”

        有一種情感叫追思,我特別不願觸碰。或許因爲太過傷感,或許因爲不曾悟透,諸如悼亡、離喪、追憶、緬懷,總是覺得沉甸甸、灰濛濛的。然而一些生命真諦的感悟,或許就在悲痛欲絕中拾得,或許是在零落成泥中偶遇。既然寫下了這樣的題目,雖有情非所願的撕扯,也想風平浪靜地了斷。

        一、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我還是一名高中生的時候,喜歡詩詞,酷愛書法,不經意間讀了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爲蘇老先生夜中夢見亡妻,哀惋欲絕的情狀,嚇得一度害怕自己夜裏做噩夢。

        後來讀了更多蘇軾的詩詞,便敬仰這個有情有義有愛又有趣的人,林語堂所著《蘇東坡傳》我讀過好幾遍,更不厭其煩地推薦給我的同事,還組織過讀書心得交流。每每想到蘇老先生思念亡妻王弗,竟然夢中幽會,“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仍然潸然淚下,兀自傷悲,也感嘆先生永失所愛一片癡情。

        二、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出迴腸

        說起悼念亡妻的詩詞,讀過一些,影響深刻的還是清朝大才子納蘭性德的故事,納蘭二十歲娶妻盧氏,時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從此納蘭“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寫出大量哀悼追思詞作。

        《沁園春·瞬息浮生》是其中最不忍卒讀的代表作。

        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爲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長調。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兩處鴛鴦各自涼!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出迴腸。

        每每讀起這樣的詞句,感受如此感情真摯、哀婉纏綿、悱惻動人的故事,自己脆弱的心靈不由得被深深刺痛,更浮想聯翩,多多少少會思考到生死輪迴。

        三、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開放在我的秋天裏

        至今爲止最傷我心的追思作品,莫過於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2018年暑假的某個週末,在陝西楊凌的一個培訓基地,邂逅了這本書,用了一個上午讀完,從作品的開頭到文末淚流不止。因爲於我心有慼慼焉,因爲我曾經歷過太多類似的境遇。我被那些曾經在我生命中循環出現過的鏡頭,重新灼燒了一次又一次!

        妞妞出生後不久就被診斷患有絕症,受盡病痛折磨後結束了一歲半的生命,是一段悲慘而美麗的生命故事。書中,周國平寫了女兒妞妞的可愛與可憐,寫了終究不能協調的醫患關係,親情的關照,世態的炎涼,更多的寫下了他對生命的思考。

        這是一本紀實作品,寫得真實坦誠。在我看來,無論如何讓一個人再次剖開傷口,鮮血淋淋地舔舐一遍,那是何等地殘忍?!

        我沒有勇氣,甚至不願意想起妞妞!

        或許作者這一句“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開放在我的秋天裏。”讓我對自己的遭遇始終心懷感激。

        四、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去年的某個日子,書友推薦了美國醫生保羅·卡拉尼什的絕筆之作《當呼吸化爲空氣》,看過豆瓣後,據說是讓比爾·蓋茨落淚的“生命之書”,當然還有各種吹捧,當即下單。

        作者保羅身患肺癌,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全神貫注,寫下這本書。他的文字沒有煽情苦痛,沒有雞湯滿杯,滿紙盡是坦然和真誠,讓我身臨其境、驚羨不已。整本書中真正讓我流淚的部分不是他的正文,而是他的妻子露西在後記裏的追思。她追憶了和保羅在一起的歲月,描述了保羅與時間賽跑,追逐生命的意義。她寫道“生與死,誰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們有適應和處理的能力;就算無法掌控,也能因爲對生與死的探尋,去尋找人生的意義。保羅的遭遇令人悲傷,但他自己,卻不是一個悲劇。”“他——身體虛弱,但精神不倒。”

        作者短暫一生的成就,令人豔羨:斯坦福學士、劍橋碩士、耶魯醫學博士、斯坦福神經外科醫生,還有數不清的學術獎項與榮耀。然而命運捉弄,37歲就告別妻子女兒,離開人世。在妻子露西的眼中,還有書中的字裏行間,都能深刻體會,這麼努力的人,從來都不是爲着追逐虛名浮華而活着,他自始至終忠於自己所追尋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正因如此,我敬佩不已!

        書的開篇節選了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福爾克格萊威爾十四行詩的句子: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讀者啊,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共赴永恆生命!

        保羅留給讀者的背影:你雖死去,精神不滅,靈魂永生。

        五、薄薄的手記,長長的心跡

        前段時間,和書友聊起《當呼吸化爲空氣》,幾番高談闊論低吟淺唱東拉西扯後,書友推薦我讀同一題材的《卿卿如晤》。

        聽書名覺得是一本中國人的書,畢竟起這樣一個書名應該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的造詣,查豆瓣才得知是英國人C.S.路易斯所著,再瞭解這個作者竟然《納尼亞傳奇》是他的作品,那個系列的電影我和孩子深愛,看了不止一次。

        或許是愛屋及烏的原因,或許要完成書友的囑咐,買了這本書。拿到書的時候,很薄,書寫得很真誠,翻譯也很棒,一口氣讀完沒停頓。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手記。書中並沒有記述與愛妻的卿卿我我,而是大量記錄了作者對生與死、信仰的懷疑與重建等生命課題的深刻思考與內省。豆瓣的評價:“本書問世以來,即以靈性而細膩的語言、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讀者,成爲治療人們的心靈傷痛的一劑‘恩典良藥’。有人說,這是迄今爲止討論悲痛問題最好的一部作品。”

        我沒有資格評價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我只是覺得我讀懂了一些內容,也讓我再次思考諸如生死之類一直不願觸碰的情感。

        正是讀完這本書,翻來覆去想想這些年讀過的這一主題,應該寫下一段文字記錄我的心緒。於是寫下了這個標題,然而遲遲不願動筆。


        關於這一主題的作品,應該還有許多名篇,比如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本家庭生活回憶錄,也是薄薄的書,讀之卻悲痛欲絕,尤其讀到“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心都碎了。不再列舉了,這一主題的共同特點是催淚、傷心,或許背後隱喻着更多的是溫暖、感動、摯愛、忠誠等等。

        每每想起這些追思場景,我都覺得悲傷或許只能是自己的事,旁人無可替代。正如陶淵明所述“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那些刻骨銘心的感受,只有當事人最懂。他們念念不忘逝者生前之點滴恩德、幸福與榮光、精神與信仰,然而在死亡面前,卻不堪一擊、無能爲力,即使發出屈原般的天問,又能怎樣?從期望到絕望,盡顯落寞與蒼涼。哪裏有綿無絕期、地久天長?

        面對現實,我只想清醒地問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沒有積極意義?有沒有珍惜活在當下?每每這樣自問,心緒漸漸澄澈明淨。而對於死亡的擔憂和恐懼,也逐漸變得勇敢而篤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每一個生命的背後,都有一座愛的豐碑!

        敬畏生命,大愛無疆!

                      2021年11月19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