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徳充符》之十

闉跂支離無脣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癭說齊桓公,桓公悅之,而視 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 忘,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爲孽,約爲膠,德爲接,工爲商。聖人不謀, 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羣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 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闉跂支離無脣”是一個人,他的特點是身軀佝僂,只能踮着腳走路,形骸支離,而且沒有嘴脣。他去覲見衛靈公,衛靈公非常喜歡這個人,再一觀察其他身體健全的人,反倒覺得這些人的脖頸又細又長,毫無美感。另外有一個脖子上生了個瓦盆大小的腫瘤的人,去見齊桓公,桓公很喜歡他,再去瞧其他人,怎麼看都覺得那些人細長的脖子十分別扭。

這兩個“怪人”爲何能打動國君的心,是因爲他們“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徳充符》這篇文章,講的就是德形之辨。儒家的孟子講義利之辨,道家反對所謂的“仁義”,老莊是談道德,這個道德不是一般理解的社會的規範,而是至高無上的天道,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真理。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宣穎解釋:“形宜忘,德不宜忘”。衆生迷惑顛倒,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把夢幻泡影認作是真實,實際上這個世界,一切的物質,到底存不存在?連科學家都承認,時間與空間都是假象。佛法講得最爲究竟,佛說,不但是物質,就連我們的精神也是虛妄的。我們用六根接觸環境,眼睛看見東西,是光線、距離等多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能見的是心,遇到所見的緣,然後意識再加以處理這些信息,就有了我們的觀念、是非。怎麼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見到這個事物,要了解它的自性本空,這個空性沒有顏色、形狀,空性只有透過事物來體會。我們的心好比鏡子,事物在裏面現出影像,但是鏡子沒有留存任何影像在裏面。鏡子本是“空”,老子稱爲“無”,這個“無”蘊含着無限的“有”。佛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可及。”怎麼見道,“無聽之以耳”,也“無聽之以心”,不是向外去求,佛告訴我們不要“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就是不要着相。

《徳充符》這裏不是講了嗎,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我們應該修養自己的德。

“故聖人有所遊”,聖人已然無我,所以無往而不利,在人世間如同遊戲。“知爲孽,約爲膠,德爲接,工爲商 ”,世間人認爲的才智,心知的執着,是餘孽,完全多餘的。“以仁義結束人心,謂之約。”這是憨山大師的註解。“以小惠要買人心,謂之德。”“以機關罔取人之利,謂之工。”這四者是人爲的造作,聖人不與。

“四者,天鬻也 ”,是上天所賦予的,我們人人本自具足的德性,不需要任何後天人爲的增益,道家所反對的“仁義禮智”,是以人的價值評判、階級立場爲出發點,這一套價值觀正是天道自性的餘孽,是與道法自然背道而馳。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羣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修道就要“無情”,放下自我,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放心而已。”要放棄是非分別,對立二分的心,不能夠感情用事,患得患失。

人在萬物之中,是很渺小的,但是我們所具有的天真本性,我們的覺明妙心,是廣大無際的。不要被有限的生命現象拘束障礙了無限的自性德能,得知道德與形,哪個纔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