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新冠疫苗第一针副作用及应对,减轻副作用小建议

一、我为什么这么晚打疫苗

以前说过,由于小时候经常打针吃药,害怕白大褂是幼年种下的心理阴影。长大了对上医院这事儿能躲就躲,从不主动体检。生病实在忍不了,要么自己摸索对策,要么看中医吃中药。唯独生孩子这事儿避不开医院,果然又遇上一波三折的坎坷,更加重了我对医院的恐惧。

这种恐惧也源自我对身体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经常成为小概率里的倒霉蛋儿。好在每次经历一番折腾之后,最终结果都是好的,或许是老天让我多些人生体验吧。

底子差的外在表现之一是:身体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就像一副灵敏的天线。别人吹空调没事,我一吹就感冒。一起下馆子,别人都没事,我回来就又疼又拉,想知道哪家馆子卫生不好,我去试吃就行。身体敏感也有好处,经络穴位按摩对我来说效果杠杠的,还有成年人那不可言说的欢愉……或许老天给脑子停不住的人都搭配一套更容易感知天地的硬件吧。

悉尼的朋友里,我应该是最晚打疫苗的。为啥?害怕呀。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全世界不少地方都报道过辉端疫苗致死的案例,瘫痪等严重副作用的也有,心肌炎心包炎血栓这些都算轻的了。虽然任何疫苗和药物都有小概率不良事件发生,但我这种“敏感天线”中招概率很可能高于别人。何况,这次要打的mRNA新技术,是第一次在健康人群中广泛使用,而且迫于疫情形势,研制时间比其它疫苗短了很多,完整的动物和人体试验都没完成就紧急使用了。我这种恐医症比别人多些顾虑也不难理解。要不是悉尼每天新增确诊持续在一千上下(非普筛),且政府已逐步解除封锁限制,我绝对是能拖就拖。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和我一样持观望态度,后来澳洲辉瑞疫苗短缺,大家生怕晚了就抢不上,就先打为快了。而我心态恰相反,若我决定要打时真的抢不上,那就是老天不让打,我倒乐于顺应天意。

起先只能约到离家很远的疫苗接种中心,位于悉尼疫情最重的大区,那么多人集中打针也有感染风险。后来疫苗供应量上来了,多数家庭医生门诊都有辉瑞。我就改约了近点的诊所。人少,等候区就三两个人,填完表就打,打前护士好顿介绍副作用,还特地问我有没有心脏问题,说有情况随时来电话。我担心自己体重轻,好多西人体重是我的两倍,和他们同样药量不合理啊。用破碎的英文跟护士叨叨了我的顾虑,她说疫苗就是统一规格的。然后我又提了肌肉注射要先回抽的事,她说知道,让我放心(后面小建议里详说)。还好护士美女超耐心,我承认我事儿多,就原谅恐医症患者吧。打完观察15分钟没事儿就走了。

二、我打新冠辉瑞疫苗第一针后的反应

因为害怕自己成为小概率事件,在打疫苗前一周就每天吃鱼油、CoQ10、多元维生素,提前保护心血管,做好物质储备。

打完第一针之后,当天下午注射侧胳膊开始肌肉疼,这我一点儿不怕,三天全好了。我以为就没事儿了,还跟朋友说自己瞎担心一场。

没想到,第一针后第11天,晚饭后,突然感觉心脏抽疼一下,然后转为心区的刺疼,同时不敢呼吸,仿佛一喘气就会疼。一两分钟后刺疼消失,但仍觉呼吸不畅,氧气不够用的感觉。赶紧半躺在沙发,半小时左右没事了。

第二天上午又出现一次心区刺疼,程度轻了很多,时间也只有几秒。但只要干点什么就容易心慌心跳,甚至看《中国好声音》遇到音乐太闹,也会感到心慌,不得不远离,半躺下。心区刺疼虽没再出现,但整个胸廓说不准哪里时不时会微疼一下。

澳大利亚新州官方发布的辉端疫苗介绍,对疫苗引发的心肌炎心包炎说明如下:

上面说胸部刺痛钝痛隐痛应该看医生,但我看网上有不少相同症状的分享,甚至更严重的,他们听话去看急诊,排队折腾半天也查不出啥,反而没法好好休息。本就有恐医症的我果断选择在家观察,试试对我屡显神功的食疗和经络按摩。若没有好转再去医院不迟。

估计像我这样的不少,有一过性的症状,没去检查也好了,也就没上报相关部门,没有统计进疫苗副作用。就算上报,没查出器质性病变,也不一定计入数据。

另外介绍上说,疫苗心肌炎心包炎大多发生在30岁以下的男性,且通常在第二针后。我的朋友大多四十岁左右,最多发烧头疼疲乏,所以我才终于鼓足勇气去打。谁成想,我这“敏感天线”再次名副其实,别人都没事,轮到我非得哆嗦几下。是说明我的生理年龄归30岁以下的?呃,只好如此自我安慰啦。

三、我的对策

我没有心脏及心脑血管病史,但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一两次轻微的心区刺疼,没敢告诉父母。后来看医书得知:青少年偶有心律不齐较常见,是生长发育期的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四十岁以后,劳累后偶有心律不齐。加上我妈心脏不好,所以我对心脏问题并不陌生。

说起遗传因素,我多说几句。有个形象的比喻:遗传基因就像种子,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环境。所以,有种子不一定发芽,有遗传因素不一定会发病。外界不良刺激、自身不良习惯、不良情绪,就是种子发芽需要的环境。所以,得病不能只怪遗传,遗传只能让你比其他人更容易在某方面出问题。只要不创造适合种子发芽的环境,就不会发病。

首先,我差老公去中药店买了速效救心丸备用。这是心梗脑梗心绞痛的急救中成药,心脑血管患者随身必备之物。经历过那种心脏难受以至呼吸不畅的恐怖,有个急救药在手边,真的能让自己安心好多。

然后,我仔细回想发病前做过什么。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有任何健康问题发生,事后我都会回顾思考总结,以便今后不会再吃同样的亏。

我想起那天下午,本应是午睡时间,我睡不着,就起来整理衣柜,忙活了一两小时。晚餐后,气血都集中在胃部消化食物,其它器脏的气血减少,于是才发作。如此看来,这次发病与劳累后气血不足有关。身体免疫系统本就忙着应对疫苗,需要消耗能量,像我这种素来体虚之人,若不注意休息,气血透支,当然容易引发各种功能性紊乱。

分析出原因,对策也就有了。先用家里现成就有的东西食疗一下。

第一,疫苗对身体来说是外来异物,这种异物在中医思维里归为“毒”。姜和绿豆都能解毒,但绿豆偏寒,不适合体质虚寒的我,故选姜。正好朋友送过一些干姜,药性比生姜强烈。

第二,气血不足为发病前提,故加红枣,顺便放了一袋朋友送的西洋参茶,补益气血。

第三,胸廓各处时不时刺疼,气血阻滞淤堵之像,说明可能有血瘀,毕竟疫苗有引发微小血栓的可能。故加红糖,活血兼补血。

第四,按摩胳膊上的心经和心包经,疏通经络阻塞,引气血到心脏和心包,帮助心脏自我恢复。

如此一番操作,果然感觉好了很多,动辄心慌的情况没有了。但之后几天仍不敢劳累,在电脑前聚精会神一两小时之后,就浑身发软,有种像要生病的感觉,马上吃一颗维生素C,睡一大觉才能好。

四、我对疫苗副作用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副作用分两种:

一种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不会留下不可逆损伤,不用害怕。比如:发烧身痛、疲惫无力这种,是因为疫苗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作出反应,积极对抗外来异物,也就是产生抗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消耗人体能量,引起各种不适。过程结束,不适就会消失。

另一种是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具有健康损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长期损伤。这些副作用也是疫苗研发者们不希望发生的预料之外的状况。

比如:澳洲SBS报道过的那位华裔女性,因辉瑞疫苗引发了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这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急性肢体瘫痪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还有澳洲华人论坛上发贴求助的女网友,最后确诊为FND(类似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肌无力)。面瘫、心肌炎、心包炎等也都应该属于这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这些状况发生的原理,是疫苗导致免疫系统产生了过激反应,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或者自体免疫细胞错误地攻击自身器官细胞。

相比于年轻男性心肌炎副作用概率最高,对老年人最大的担心是: 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太弱,因而产生不了足够的抗体。这也解释了新冠死亡病例中不乏已经完全接种疫苗的老人。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就算补打第三针第四针都没用,必须格外小心。

说说我先生的亲身经历,理解一下疫苗引发免疫过度反应是怎么回事。

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打流感疫苗(以后再不敢打了),没过多久就反复皮肤过敏,医院查不出过敏源。虽然慢慢也好了,但自那以后,他有了过敏性鼻炎的毛病。就是西医说的花粉症。有段时间几乎每天发作,发作时看着很惨,眼泪鼻涕直流,严重时整个眼皮红肿。来澳洲后更加严重,一到春天就犯,最后看了一位很好的中医,吃了十几副中药,算是治好了,很少再犯。

他在打流感疫苗之前,没有过敏的毛病,但他妈妈年轻时爱过敏。所以我的大白话逻辑是:他具备过敏的遗传基因,但种子没遇到发芽的环境就没事,直到流感疫苗这个异物进来,诱发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把基因里的易过敏因子激活了,从此免疫系统就处于比常人敏感的活跃状态,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兴师动众跑出来“抗敌”,就是所谓的过敏。

虽然和遗传基因有关,但如果不打疫苗,不去激惹天生敏感的免疫系统,是不是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病痛呢?问题是,不试试,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免疫过度反应的那个呀。只能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有家族遗传可能性的要自己谨慎,医生也不是神,科学也是在摸索中前进,没人能为你打保票。

当然,并不是平时容易过敏的人打某个疫苗一定会免疫过度反应。这次老公也打了辉瑞疫苗,至少第一针看来没有问题,第二针拭目以待。

出于体质遗传性的考虑,我们暂时不让孩子打疫苗,至少得父母都打完两针,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没问题才会考虑孩子。确实有护士说过:孩子对疫苗的反应大概率和父母相似。而且年轻人副作用机率又比中年人大些。我们已经半截入土了,冒点险也行,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未来还长,谨慎一点不为过。何况孩子们得新冠重症的概率最低。

五、减轻疫苗副作用的小建议

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出现什么情况知道原因,也知道怎么应对。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啥也没管,打完照样啥事没有。”是啊,凡事都一样,做了不见得有用,不做不见得有事。人与人没法比,只能自己和自己比,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

以下的建议是我从网上看到的各种医学人士提过的,也有我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

1、服用保健品,保证营养充足。比如保护心肌的CoQ10、有益血管的鱼油、综合维生素等,特别是锌、维生素D和C,对免疫系统很重要,缺乏会降低免疫能力。

2、打疫苗时,胳膊放松,不要揉压打针处,以免药液从损伤的毛细血管过快地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mRNA疫苗的设计是肌肉注射,而非血管注射,尽量避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据说有些预料之外的副作用正是因为某些东西意外地大量出现在全身血液循环中而引发。注射时,护士若能在推药前有个回抽动作(aspiration),会更加确保针头没在血管位置,一般有经验的护士都懂,但现在澳洲没有规定这个动作是必须的,实在担心提醒一下也没坏处。我就跟护士提了,因为英文用词不对,护士愣了一下,很快明白我的意思,表示让我放心。

3、打疫苗后,大量喝水,加快循环代谢,帮助排毒。多休息,暂停运动,给身体适应和恢复的时间,别像我那样,过了一周没事就大意了。

4、一般发烧可以不管,实在难受想吃退烧药的话,可以吃Panadol(扑热息痛)。最好不要吃布洛芬(ibuprofen),品牌药名是Nurofen或Advil等。因为有医生说吃Nurofen容易加重,虽然也有医生说没事,对于分歧,既然有更安全的就没必要拿自己做试验。

5、疫苗后若出现发烧无力之外的奇怪症状,要注意观察,短期不能缓解就去看医生吧。虽然医生也不一定有办法,不一定能查出什么器质性的问题,但总比在家耽误了强。大多数不舒服都还不至于严重到产生器质性病变的程度,其实就像我们说的亚健康,是先有问题,一步步量的积累,最后才到质的转变。在医院的仪器能发现问题之前的亚健康阶段,要靠自己调理保养,不能因为医院查不出问题,就当成是心理作用而任由不管。

还好,澳洲政府已经推出了疫苗副作用赔偿计划,可为经证明疫苗引发的伤病损失达5000澳元及以上的人士提供补偿。2021年9月6日起,因疫苗而遭受伤病或收入损失的澳大利亚人可以登记参与该计划的意愿。

当然,希望谁都用不上这项补偿。

总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疫情形势不同、政府管控措施不同、家庭成员年龄结构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自身体质不同......打不打疫苗,打哪种疫苗,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没理由要求别人都和自己选择相同。无论是不打疫苗感染疾病的后果,还是打疫苗导致严重副作用的后果,都得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

下周就要打第二针了,打完再汇报。说一点儿不担心是假的。在菩萨前供灯祈祷,临时抱佛脚是少不了滴,愿望不高,祈求世界平安,大家都健健康康地好好活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