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日記 | 貧而樂,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孔子:貧困而不諂媚卑躬屈膝,富有而不驕奢肆意,這樣行不行呢?

孔子回答說:這樣很好,不過不如貧困但心寬體胖不在意貧困這事兒、富有但對禮節規矩有追求,明辨善惡是非,注意力也不放在富有這件事兒上。

子貢又問:這就是《詩經》裏所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吧。

孔子感嘆:子貢啊,跟你可以開始談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些,你已經能聽明白沒告訴你的另一些。


本章爲問答,內容上也分爲上下兩段。

第一段中,子貢與孔子就“貧富如何自處”的問題進行討論,子貢認爲貧困但不卑躬屈膝、富有但不驕奢肆意,這樣就是最好了。但孔子認爲,這僅僅是能夠接受的狀態、不壞的狀態。最好的狀態應當是貧困的人心有所樂、富有的人以禮節爲重。

古代的“禮”不僅是禮貌的意思,還有各種各樣的儀式、規矩,所涉及的物質花費可能超出窮人的承受能力,因爲談論貧困之人時沒有說禮。但換個角度,從思想角度來講的“禮”,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矩意識是人人都應當有的。

孔子所言的關鍵在於:子貢的觀點依然停留在言行作爲被“貧富”的現實狀態所限制的層面,但孔子所言,人的追求應當超出貧富之外,拋開貧富這一現實的物質狀態,人都應當追求內心的“平和”、追求“德行”,貧富狀態只能影響人實際的物質層面的追求方式,但“求善”之心本質上是同一的。

第二段中,子貢引用《詩經》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義並非貧富之切磋,而是在說自己的觀點與孔子的觀點相比還是弱了一些,應當像琢磨玉石那樣,精益求精。“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一種蠻高的要求了,尤其是在當今,這也是子貢的認知狀態所能想到的最佳狀態。但孔子一語點醒她,還有更好的狀態可以去追求,要超出去看。

因爲子貢所言,於是獲得孔子之誇獎。畢竟孔子已經認可了子貢的想法是“可也”,但子貢依然意識到了二人所言之中精微的差異,並且子貢對這種差異能善用《詩經》句子來描述。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是極高的,其位列“六經”之首,也在於《詩經》中的詩篇,充分展現了當時封建王朝統治狀態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生存狀態,樸素而真切,言簡而理無窮。“可與言詩”便也是孔子對於子貢“行有餘力,可以學文”的證言了。

此章至少能讓人領悟兩個道理吧:一是精神追求不應囿於物質現狀,二是學無止境,精益求精,具體做事如此,道德準則的精進更是如此。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