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书法的人才认为草书最容易楷书最难

此前我们详解了唐代孙过庭的著作《书谱》,有网友看后来信说希望能接着讲一讲宋代姜夔(kuí)的《续书谱》。

从名称来看《续书谱》像是《书谱》的续集,其实不是,它是姜夔仿效《书谱》撰写而成的,并非《书谱》的续集。

内容涵盖书法的方方面面,相较《书谱》它更加通俗易懂,对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若有解释不对的地方,还望网友指出。

《总论》的内容与解读

原文: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意思是: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渊源于篆书、隶书、草篆(汉代蔡邕所创)、章草等。

圆劲古朴的地方,从篆书中来的;点画撇捺,从八分书中来的;转锋换笔,有向有背,从草篆书中来的;简便痛快,从章草书中来的。

原文: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真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意思是:不论楷书、草书和行书,各有各的体制,写法也不同。

如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用楷书的笔法来写草书;唐代李邕,宋代李建中等人用行书的笔法来写楷书。

因为古人有的专门写楷书,有的专门写草书,有的专门写行书,没有兼擅全部的。

原文: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意思是:有人说一千个草字,抵不上十个行草,十个行草,抵不上一个楷书。

以为草书最易真书最难,这岂是真懂得书法人?

下笔时如果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如果一味讲求挺拔,又无法去掉俗气。

所以,写字贵在熟练精通,心手相应。

深入理解

第一段的内容不用多说,因为早已盖棺定论。主要从第二段开始。

姜夔认为楷行草的体制不同,楷书有楷书的写法,行书有行书的写法,草书有草书的写法。

那么,何谓以真为草、以行为真?

欧阳询现存的草书作品不多,仅有一件《千字文》(石刻拓片)。虽是草书,但使用的大都是楷书的用笔,如转折草书为圆转,他用方笔硬折过来,笔画之间草书为连带,他将其断开使其独立。

颜真卿《祭侄稿》《祭伯父文》《争座位铭》《裴将军帖》,几乎使用的全是楷书和草书的穿插。

李邕(李北海)《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笔画的呼应和连带,灵动不呆板,有人以为是行书,其实是行楷或楷行。

李建中也是这样,《土母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实还应该加上苏轼和蔡襄,他们使用的也是这种写法。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术业有专攻,没有全才。

有人说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以为楷书比其他书体难写,其实是不懂书法的表现。

如今认为“楷书是书法基础”的人,势必不会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在他们心中写不好楷书必然写不好行书和草书。

而姜夔却说其他书体并不亚于楷书,且各有各的体制、自古就没有兼善者。

如果楷书是书法基础,古代那些专门写行书和草书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书法家,因为他们不写楷书。因此只能说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或不全是。

完全模仿古人会失去字的精神,一味追求挺拔则无法去掉俗气,怎么办呢?

熟练精通,心手相应方好。

在这里,熟练精通和心手相应是因果关系:因为熟练精通了,所以才能心手相应。熟练精通=正确方法+时间。

之所以要在方法前加上正确,是因为很多人用的是错误的方法,错误方法+时间=重复错误。

至于什么是正确方法,会在以后的章节解读中详细说明。

好了,本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下一讲:《续书谱》之真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