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日記 | 思無邪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餘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其中要義,那便是“思無邪”。


《思無邪》原出《詩經·魯頌》中《駉(jiōng)》之一篇,全詩如下: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詩經·魯頌·駉

“思無邪,思馬斯徂”一句,意爲“馬兒除了沿着大道奔行之外,不考慮偏斜的道路,飛也一般奔向遠方”。因爲孔子之意似乎也可以這麼理解:《詩經》三百餘篇的核心要義,無外乎堅定正道,不去想歪門邪道。

以往的文章已經提過,《詩經》是儒家推崇之經典,其中描述,上至天子祭禮、下至百姓耕種。《詩經》中的篇章,有的能引發人心中的良善情懷,有的能警醒人心中的好逸惡勞,總體來講,其中篇章所呈現之景象,似乎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了良善的生活、好的生活應當是什麼樣的。

《詩經》分《風》《雅》《頌》,分別爲民風民情、貴族祭祀、宗廟祭祀之詩歌。天子通過採風者所呈上的《風》瞭解民情,據而施政;貴族祭祀、宗廟祭祀都是西周禮制之要求和反映。換句話說,《詩經》統而總之地呈現了西周禮制下,自天子到庶民,層次分明、井然有序的生活實際和活動指導。既有“指導”之意,那麼“無邪”就有足夠的理由了。

自天子至庶民,如果都以《詩經》中的篇章爲參考,從中感受、學習、遵循正道,那麼一個運行有常的社會面貌似乎是可以想見的。

暫且將《詩經》放在一邊,程子對“思無邪”的解釋爲“”,即誠一不偏,堅定方向不動搖,不三心二意,不偏不倚。求學之人,似乎也應當領會其中之意。引用《大學章句序》中的句子來講: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層層遞進但其核心卻是一致的,自身精進,由己及人。現實生活中,自然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或者說需要參與到治國平天下中,但“修身”一事任誰都免不了。

可能有人會就前述四者嘲諷儒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哪兒有那麼容易。其實這話說早了,因爲“修身”本就已經是很難的事情,甚至“格物、致知”已經能夠難倒許多人了,再到“誠意、正心”,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做不到的原因,恐怕少不了“思有邪”這一點,許多時候我們都是心猿意馬地活着吧。

儒家所求所願,也可以用“思無邪”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不是嗎?也許可以借詩經做一個小小的例子,詩經中的詩篇多爲四言,並且有許多重複的句子,層層疊疊,層層漸進。就拿前面的《駉》來說,有多少人能誠一不偏地認真讀完呢?只是看到密密麻麻的“駉”就已經開始想些有的沒的了吧?試問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

思無邪,願共勉。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