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牛铃(一)

孤陋寡闻,未去湄江之前不知它在啥地方,闻所未闻;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湄江该“妩媚”吧?既然是江,水量该丰沛,应有江的模样吧?即便不能像长江、湘江、珠江一样浩浩汤汤,也比桐江大一点吧?

好友邀湄江行,本来无所事事,又“运交华盖”,干啥啥不行,“伸手必被捉”。如何耗费这“多余”的时光呢?如何逃避这霉运呢?便欣然前往。除了这泓围着的清水,“江将不江”,干旱严重,断流了。湄江不媚,除了光溜溜的雪白的鹅卵石,露出底部水浸泡的痕迹,曾经的荣耀,江的气魄与神韵无影无踪。

号称AAAA级风景区,当然也有些不使人太失望的看点,比如说环绕着这一泓清水,有三四公里的走廊,悠悠闲闲地走着,在绿树、荆棘与杂树混搭成荫的走廊上,晒不着太阳,享受着习习凉风,自然十分惬意。

进入深秋,快到寒露了,天气还停留在七八月份,太阳火辣辣的,颇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不过,这一面是悬崖绝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无形中影响你;一面是清水,“上善若水”,“和其光,同其尘”也影响着你。在这轻松平和的心态下一路走,一路说,一路看,也不失旅游的“真谛”,便是“耗费”这多余的时光,或许灵光一闪,脑海里蹦出几句好话来。因这“灵光”比较怪,闭门造车很难有,而千辛万苦到一个地方之后,似乎终于找到它了。

一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那女孩很活泼,生命之树蓬勃生长自然如此,自然讨人喜欢,若是老年人叽叽呱呱又叫人讨厌了——她不停地问一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胖胖的年轻的母亲不厌其烦的回答。当看到悬崖绝壁上有人题诗时,她擡着头问妈妈,“为什么在这绝壁上题诗呀?”“诗人们游山玩水,诗兴大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游长江,游黄鹤楼,游庐山都写诗呀,《早发白帝城》《登高》《望庐山瀑布》之类的。”山三也在旁边打趣小女孩,“你将来也成为大诗人呀!”

她小小年纪便戴着一副粉嫩色框架眼镜,歪着头看着,天真烂漫至极。她母亲便笑着说,当诗人没那才干哦!小女孩走一段便遇到另一个小女孩,两人很兴奋,相互探讨起植物妈妈的奇妙来。豌豆、苍耳、蒲公英的种子如何“旅游”,如何飞起来,如何到远方和活出诗意来。两个女孩采集了许多苍耳果子,其中一个还在胸前排扣子似的排了三颗,若不仔细看根本想不到呢!

苍耳小时候见过,有倒钩刺,在田边地头走便粘在衣服上,轻易弄不脱,很讨厌,似有蚂蝗的韧劲。而两个女孩当宝贝似的捧在手心里。并且争相说一些植物妈妈很聪明的话,说要去旅游,要去远天远地安家落户有一个很简单便捷的方式便是搭顺风车,随动物、飞鸟、人类的“迁徙”而“迁徙”。山三小时候读书,老师就教你认识几个“呆板”的汉字,哪里会教这些动植物知识呢?她们幸运多了!一代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肯定的,但教育又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个环节稍不注意便有毁了一个人的可能。看小女孩的妈妈那么细致,耐心,热情,颇有“教育家”的架势,你会想到“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之类的育儿故事。一棵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确实不容易,需要很多人的呵护,尤其是家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因素的是自己努力,若自己吊儿郎当,一切枉然。

走了一段路,在一片开阔地带,忽然“冒出”几条悠闲吃草的牛来。小女孩便尖叫“妈妈快看!有牛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那是牛妈妈带着牛宝宝在吃草呢!”一条牛刚好横在路边旁若无人的吃草,山三便怂恿小女孩,“去骑在牛背上照张相如何?”她妈妈便笑,不敢喽!山三其实也胆小,虽然是看牛娃出身,但对牛也忌惮三分,又想挨近牛照张相,那怕怕的忐忑的样子令人捧腹。相对而言,牛是比较温和的动物,虽然有牛脾气,只要不招惹它,一般不会轻易发飙。迅哥儿对牛很推崇,“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牛是肉牛,不是耕牛。

城市出生的人相对农村出生的,离大自然远一些。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爱上大自然也是一种教育。文革时期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初衷便源于此。这牛很有趣,都是黄牛,没有两个角,或者尚未长出,肚子鼓鼓的,膘肥体壮呢!它们完全不怕人,甚至翻着浑浊的大大的牛眼说,这是我们的领地,你们人类来干什么呢?破坏了不少地方,是想来破坏这里吗?每个牛脖子上都挂着金属做的铃,走路或吃草,铃声叮咚作响,清脆悦耳,只闻驼铃声声,现闻牛铃阵阵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