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YOU 以及 FOR WHAT?

這幾十年活下來,個人覺得最難回答的兩個問題是就是WHY YOU(憑啥是你?)以及 FOR WHAT (這是爲啥)?尤其是在人生最重大最焦灼最困惑的關口,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決定了關鍵的選擇和方向。

所以金少將有了這本書(爲什麼是中國》,其實不妨換個更直接的書名《爲什麼是中國共產黨》。按書封的宣傳,這是“從百年滄桑到民族復興,完整呈現金一南歷史觀”,不過和書名一樣,“金少將的歷史觀”也可以直接換做“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目的也是爲了直接對大多數國民給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

全書開始不久就很清晰的點題了——

“從第一幅PPT(1901年)到第二幅PPT(2000年),中間跨越100年。連接這兩幅PPT的,連接我們中國人100年曆史的,就是一句話:Marxism changed China(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我們中國人爲什麼相信馬克思主義?我們不是忠於哪一種主義,不是爲了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使我們找到了認識中國問題、分析中國問題的方法,進而找到一條解決中國問題的道路——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在這個過程中還產生了第二句話:China changed Marxism(中國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使我們找到了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鄧小平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建設發展實際相結合,使我們找到了一條適應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改革開放之路。這就是百年中國,中國人民一路走來,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找到了救國之路和發展之路。”

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 Marxism changed China 中國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China changed Marxism。


你讀完就會明白爲什麼很多企業還有老闆推薦員工看這本書,因爲鼓舞人心,給人以樂觀的自信,以及堅持奮鬥的動力。

按網絡分類,算是雞血文——作者更側重情的煽動,其實是對一面說理和兩面說理的應用。簡單的歷史回顧和評論,沒什麼新鮮的觀點和論述。也刻意的規避了一些歷史問題,容易導致對問題的理解失於片面,從而引起盲目的自信或無力感——當然,任何一個作者和一本著作都無法完全解決上述問題,這個需要讀者見仁見智。


簡單說下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幾個點:

一、“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們認爲過去說的“器不如人”“制不如人”都太膚淺了。中國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思想文化不如人,所以要徹底拋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孔孟之道。當年就是這種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一定要找到一個原罪,然後堅決打倒它,從而解決所有問題。 當年“打倒孔家店”的旗號,與今天遍佈全世界的孔子學院,形成多麼大的反差啊!今天看來,孔子沒有妨礙我們走向現代化。出了問題,不是孔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卻只用找替罪羊的方式。”

——作者的這個結論我持有疑問,但遞進的邏輯很清晰沒問題:思想>制度>工具。

二、“蔣介石的眼光只看到了國民政府手中的有限資源。 毛澤東卻說:“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衆的無組織狀態。” 從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爲到孫中山,他們基本上都是力圖依託少數精英完成對社會的改造,都未把喚醒民衆、動員民衆、組織民衆作爲變革和革命的重點。在他們眼中,民衆只是被改造的對象,而不是推動變革和革命的動力,最終只能導致變革與革命一敗再敗。中國近代以來,對民衆的輕視,比比皆是。”

——發動羣衆+解決難題,從競爭力層面很好的詮釋和支撐了《爲什麼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性和合理性。

三、“但在如此困難情況下依然決定用兵。毛澤東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說明我們是局內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都沒有。這一思維表現出的眼光和膽略令人印象極其深刻。”

——這一點感觸非常深,入局思維,首先坐到牌桌上再論輸贏,什麼是戰略高度這就是!以前對朝鮮戰爭更多地是從成敗得失上面來看待,這樣看確實是有點脫離歷史背景了。作爲新中國第一場對外戰爭,而且對方是世界頭號強國,這場戰爭在振奮和凝聚國人的人心個樹立華人的國際形象的作用是遠大於戰爭中的得失的。教員的的確確是個偉大的領袖!

四、“我說,你全包進去也不如“克萊因方程”一目瞭然。在“克萊因方程”中,國力等於什麼呢?等於硬實力乘以軟實力,這就是國力。注意,該公式揭示了軟實力是國力的倍增器。就數學來說,任何實數乘以0,都等於0。如果國家戰略加國家意志等於0,資源、經濟力、軍事力再強,結果也等於0。如果國家戰略加國家意志大於1,它就是國力的放大器;如果小於1,它就是國力的衰減器;如果等於0,它就是國力的終結器。”

——個體其實也是如此,最重要是戰略能力和意志力。


很喜歡金少將的這句話:“量變堆積歷史,質變分割歷史”,從量變到質變,從堆積歷史到分割歷史,國家和民族如是,個人亦如是。

“想,都是問題;做,纔是答案。你就想去吧,越想越愁,越想越是什麼都不能幹。而對負重前行的人來說,一切問題都須在實踐中解決,不是在思索中解決,在實幹中發現前進的途徑,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