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拾遺

【文字家園】

“吱——”下午4點,車被堵在了長武與慶陽交界處——長武收費站。我們在濛濛細雨中等待,等了四個小時,還是“長龍”未動。返鄉無望,悻悻然,右口出左口進,掉頭夜宿長武縣。

長武就在慶陽眼皮子底下,雖然分屬兩省,卻地界相搭,人們習慣相同,語言相近,見面就熟,於是,便與“百事通”抽菸諞閒傳。豈料,竟然拾得了廣泛流傳於當地的三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既有趣又有意義,好奇心驅使我記錄下來,算是“因禍得福”有失有得吧。

故事之一:柳毅傳書

傳說,唐高宗儀鳳年間,江南學士柳毅曾三次赴帝都長安應考,屢試不第,滿腹躊躇,無心歸裏,決意在秦地遊學,行至豳州長武縣芋元東咀這個地方,看見一座七星殿廟宇,高大輝煌,遂下馬入內參拜。廟神九天雷祖應願普華天尊,看其心善志誠,顯化指點,柳毅每日潛心修道。

一日,柳毅心悸不定,出廟乘馬散行,途徑一座小山,在半山腰遇一女子衣衫襤褸、滿眼淚痕牧放着一羣羊。下馬問其情由,方知是洞庭湖龍君的三女兒,被涇河小龍搶佔爲妻,慘遭虐待,無法脫身。柳毅處於同情之心,義憤填膺,誓爲龍女傳書解難。

龍女非常感激,詳告家址密經,並取出隨身一塊布,讓柳毅代書。柳毅取出筆硯,然而無水硯墨,久思無策,不覺生氣,執筆地上一蹾,忽然出現筆頭狀小泉,遂取水硯墨修書,字裏行間盡述龍女受苦及思鄉之情。柳毅便千里迢迢爲龍女傳書,行走不遠一山,乘馬忽躍前蹄一刨,清泉溢出,馬喝泉水後,竟騰空駕霧奔向洞庭。很快見到了洞庭龍君,將書信傳給。龍君見書,疾仇萬分,速帶強兵勇將,趕至涇水剿殺孽龍。從此涇水不再氾濫,百姓生活得以安居。龍君感於柳毅忠義之情,盛宴款謝,並將龍女許配柳毅爲妻。婚後,柳毅與龍女相親相愛,同當地人們相融共處,教民識字,傳授植桑養蠶等耕織技術。

柳毅化仙后,經常顯靈佑民。當地人感於柳毅功德,取村名爲“柳泉”取泉名爲“馬刨泉”取井名爲“筆蹾井”,昔日龍女牧羊山坡取名“牧羊山”。

柳毅傳書,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們遂驅車二十公里拜謁柳公廟,跪於柳毅塑像前,上香點紙作揖又磕頭,仰視嫋嫋升起的青煙,我的思緒也跟着升騰……

故事之二:孝子劉霞

相傳,明代成化年間,長武縣孝村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名叫劉霞。劉霞勤勞樸實,性情溫和,十分孝敬二老,出則不避寒暑,辛勤勞動,歸則噓寒問暖,端湯送飯。家雖貧寒,倒也安定。後來雙親去世,劉霞嚎啕大哭悲痛萬分,多虧鄉親們幫忙料理喪事埋葬了父母。

劉霞孤苦伶仃,甚是孤獨,流淚思親,所以常去二老墳地看望,每每帶土培墳使之日漸增高,後來乾脆捲起鋪蓋在墳前搭起了草棚,日夜守護,不分寒暑,村民們無不爲之感動。有天,盜賊入棚偷竊,事後得知是孝子的衣物,自覺慚愧,又如數歸還。

有年冬日,北風怒號,天寒地凍,劉霞守墓不歸,近鄰關心他,前去查看,只見劉霞白兔暖足,銀狐抱膝,鶉雞圍護兩側,賴以禦寒,衆人見狀連連稱奇。

據傳說,在劉霞守墓期間,對面山上下來一隻老虎謀食劉霞,上蒼爲保護劉霞,當老虎下至溝底時隨作天法,山崩石裂,將老虎埋沒。所以今天的“老虎坡””和“塌山坡”亦由此得名。

後來,地方官上奏朝廷,舉劉霞爲孝廉,賜田地50畝、耕牛兩頭,使其安家立業,還把所在地取名孝子灘,將其村更名爲孝村。

故事之三:阿姑聖母

相傳,長武縣城東街北水溝畔一李姓人家有個姑娘,名叫阿姑。她自幼父母雙亡,被哥嫂厭棄,動輒被打罵訓斥,並鎖在屋內,責其紡線織布。

由於阿姑心靈手巧,紡線織布又快又好,貪心的哥嫂便令其每天織10丈布,後來又增加到20丈,差不多全縣的人都穿戴着阿姑織的布,哥嫂很快變富。

阿姑紡線織布的名聲越來越大,一羣又一羣的婦女前來登門學藝,但都被狠心的哥嫂斥退。阿姑坐在機前每日以淚洗面。

到了十八歲那年的七月七日傍晚,阿姑正在織布,忽有一隻小鳥從高窗飛入,落在織機上說:“阿姑阿姑不用愁,你的苦難已到頭,打開窗戶當大門,走到外面遊一遊。”

聽了小鳥的話,阿姑悟性頓開,急忙打開窗戶跳出去,匆忙中把一疙瘩線夾在衣中,線頭掛在窗櫺上,拄了根燒火的柳木棍,翻山過河,飄然遠去,坐化在鞍子坪。

阿姑坐化前思爹想娘,不免大哭一場,將在家喝的拌湯全吐了出來,後來人們叫這個坡爲“拌湯坡”,燒火棍插在地上,後來長成了現在的大柳樹,裹肚裏裝的核桃落土後長出了一大片露仁不隔的核桃林。

阿姑經神仙點化,受封尊神“阿姑聖母”後人修廟塑像紀念。從此,東街村民每年七月七日相約結伴,擡着蠟燭供品,翻山渡水,爬涉幾十裏山路,奔向聖母廟,虔誠祭祀,至今已成習俗。

三個故事在長武流傳覆蓋範圍廣,特別是唐四大傳奇之一的柳毅傳書,更是家喻戶曉,極大的影響着當地人的生活習性。

【文字家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