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年輕人躺平的資本

已經有十幾年沒來過大興善寺了,下午有外地朋友邀約,便結伴一同前往,順便假裝佛門嚮導。

大興善寺是密宗祖庭,它的雄偉與博大足以讓人喫驚到乍舌,真不愧是盛世下的皇家寺院。

大約兩個小時便燒香拜佛走馬觀寺,朋友興趣很濃,意猶未盡。一路上,朋友說,美中不足就是人太多,而且全是009080的年輕人,幾乎看不到有幾個605040的中年人。他們有排長隊抽籤的,有着裝時尚漫無目的遊逛的,更有扎堆圍觀擠成一堆人山人海的。

看着他們矯健的步伐,敏捷的身體,臉上揚眉吐氣的滿滿幸福感,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氣質,根本感覺不到他們來寺院有什麼目的。他們二二三三,手拉的手,肩靠着肩,好像是在逛廟會,又似乎是在看熱鬧,總之他們不是遊客,他們不是佛教的虔誠者。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是我們教育出了問題,是躺平的風氣太盛行,是他們精神層次昇華後對宗教有了更高的愛好,還是他們藉助佛系想躺平。

這些可都是經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本該是埋頭奮鬥的年齡,本該是艱苦努力的時刻,現卻紛紛佛系平躺。

本該向前拼搏的時光,卻紛紛找藉口,這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自我設坑。

我們應該充分的反省,沒有拿下,怎麼可以放下。沒有入世,怎麼可以出世。我們有躺平的資格在那裏,我們有佛性的資本在那裏!

天上永遠不會絕對不可能掉餡餅。

從清華大學教授怒斥“‘躺平’態度,極不負責”到俞敏洪稱“年輕人不能躺平”,甚至有人痛心疾首——“躺平,就是禍國殃民”!一時間,“躺平”成了網絡熱詞。“躺平”究竟是不是毒害青年和社會的毒藥,年輕人選擇“躺平”有沒有有罪過。

自古英雄出少年,可現在不說少年,就是本科、研究生畢業情願選擇送外賣跑快速,而不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是還未出師先出家,現在寺院裏出家的全是年輕人。完全沒有擔當不想通過奮鬥而實現個人價值。

“躺平”是始作俑者是“好心的旅行家”,原名駱華忠,90後,職高肄業。早年在外四處打工,三年前,他辭掉在深圳的保安工作,揣着幾年間攢的五萬塊錢,決定回老家過另一種生活。

用極少的勞動過極簡的生活,駱華忠將自己形容爲“躺平”:他每天喫兩頓飯,每月的花銷控制在兩百元左右,一到兩個月的勞動就可以覆蓋全年的開支。

在分享爬山、游泳等日常細節的同時,駱華忠還在貼吧裏寫下了他對躺平的思考。他的許多話語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躺平是我的智者運動”“人不應該如此勞累,應該追求那種簡樸的生活”,有人稱他將躺平提升到了哲學的境界。

在這裏,我無意傷害平躺的年輕人。試想一下,一個每月生活會只有200元的躺平者,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對家庭有什麼擔當?有的只是他個人的懦弱與平淡。

成功者都是爭取創造被別人利用的機會,先苦後甜,先當孫子再當老子,而現代年輕人流行平躺,大概意思是我不結婚我不買房不生孩,不給他人剝削的機會,不給他人利用的機會。卻不知現在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時代,你再躺平,機器照生產,GDP照拉高,地球依然座地日行300裏,因爲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區區螳螂擋臂只能自取恥辱。

真正的躺平內卷佛系應該是一種從容淡然的狀態,應該是拿到真正的結果才能迴歸大自然。

真正的躺平應該是經過大風大浪,經過坎坷崎嶇,仍然從容淡定。曾經領略過高光時刻的欣喜,享受過衆星捧月的激情,風雨兼程後的一覽衆山小的經歷,才能再次迴歸田園,迴歸平靜的生活。

只有這個時候,你再躺平纔算是真正有資本。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大興善寺不是躺平就有的。

重聲明:本文爲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

                何崇秋2021,10,2於大興善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