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44】真的读懂了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还记得这段著名的文字吧?“狂人”的日记——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第一则日记。

这段文字的意味是什么呢?“狂人”觉醒了!

电视剧《觉醒年代》该是看了吧?看过之后,自己有新的觉醒吗?

《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先生在那个“觉醒年代”发出的“无声的呐喊”。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虽说是称为“觉醒年代”,但真正“觉醒”的人并不多,恰如今天读鲁迅、读《狂人日记》的人并不多一样,更为要害的是,于《狂人日记》:真的读懂了吗?

自中学课本后,有过对《狂人日记》的再读、细琢磨吗?坦诚地讲,当年作为中学生,我是没有读明白的,老师按教案讲完了,我以为老师也是没有读明白的,若为明白,恐怕也是“反封建”之政治标签的,文学艺术思想的《狂人日记》是没有理解透彻的。也因而,《狂人日记》就是“过眼烟云”的名篇而已。今天看来,正如“狂人”所日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先看这“晚上、月光”。明月当空,在我们中国人来讲是鉴赏和移情的对象,正所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但在西方人看来,人的发狂与月亮有关系,西人更多的是在月光下冥想、反省、感悟,甚至是中邪、发狂。因而,《狂人日记》中的这“月光”就不能一览而过了,必须琢磨它的象征寓意。

“我不见他”中的“他”,是谁呢?为什么“三十多年”未见,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又何以说“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当然,见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型的人,定会省悟自己的“发昏”的。真的读明白了《狂人日记》是否更能觉醒自己的“发昏”呢?还有,为什么还要“须十分小心”?如是,在阅读这篇小说后,都明确答案了吗?

人,多看“狗”两眼,“狗”会十分敏感,而“狗”多看人两眼,人会敏锐地注意到吗?如此之事,与小说的主旨关联何在?

“我怕得有理。”“狂人”的“有理”是什么?

“狂人”的创作原型素材取自何者?鲁迅先生的表弟、大姨母的儿子阮久荪该是其中之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面对这样的高峰,能够一览而真正懂得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