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遇雙減,素質教育正當時?

上篇文章,是有感於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導致的欠薪維權事件。

我的朋友圈裏,有好幾位在這家機構就職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學管老師,在2016年就因聚智堂跑路導致被欠薪,沒想到都2021年了,又碰到陝西新文達倒閉。

教培行業有毒,這句調侃的底色,是深深的悲涼。

爲什麼今年,尤其是在下半年,爆雷跑路的機構特別多?

始於去年春節並很快席捲全國的新冠疫情,是第一波暴擊;雙減政策開始推行後,學生們的課外輔導時間被嚴重壓縮,那些在疫情後僥倖活下來的機構,無疑又遭到第二波暴擊。

尤其是那些攤子鋪的越大,校區地段好面積大的連鎖機構,轟然倒塌的結局,早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那麼,教培機構一旦倒閉,誰第一個受損?

退費難的家長、被欠薪的員工。

現在偏安一隅的工作室,也只是驚濤駭浪裏的一葉扁舟。

小而美,不容易。

當行業面臨垮塌時,轉身,只是遲早問題。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

廣大教培機構的從業者們,除了徹底轉型之外,還能做什麼?

進公校嗎?

倒是可以。

問題是,多數公校老師隨着待遇的提升,工作強度也在逐層加碼,你確定自己能接受?

再者,公校教師崗位競爭的內卷程度,近幾年也在不斷增加,能不能應聘成功,恐怕都是未知。

這時候,有些教培機構老闆,腦子一熱,就有了轉型素質教育的想法。

這個事吧,理論上可行,實際上難度極大。

因爲轉型,絕不是換一個產品那麼簡單,整個商業模式都要變。

說白了,也就是從“剛性需求”的產品,變成“彈性需求”的產品。

中考5:5的分流趨勢、大學文憑貶值、大學生就業難,這三點,催生了K12段課外輔導的剛性需求。

很剛很剛。

與之對應的彈性需求,大致就是吹拉彈唱等素質類教育。

需求肯定是有,但一點都不剛。

哪怕是中考體育,選擇報班的學生家長,大多也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

需求不剛的產品,最大的弊端,就是交付標準不統一且效果難量化。

這個特點,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粘性差、易流失。

比如文化課任務繁重,沒時間學鋼琴畫畫等,甚至天氣不好,都能成爲缺課的理由。

這種產品特性,決定了入局者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招生上,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淪爲純營銷驅動型機構。(教學產品效果可能也不錯,但這不重要)。

論營銷能力,文化課培訓機構,從基因上就比不過深耕素質教育多年的從業者(K12網課機構除外)。

你轉型成功的底氣從何而來?

當然,除了自己摸索轉型,也可以選擇直接加盟。

聽起來是不是少走了很多彎路?

實際上這條路,壓根就是死路。

具體案例太多,可以借鑑下奶茶店加盟,賠錢破產一大堆。

這時候,有的朋友估計有話要說:

話可別說的太絕對哦。

肯德基麥當勞之類餐飲品牌,不是也可以加盟嗎,沒聽說誰加盟麥當勞後虧到破產。

醒醒吧朋友,這種品牌的加盟費,都是大幾百萬真金白銀,你有嗎?

你能夠得着的品牌,無論是餐飲還是美術音樂,人家賺的就是你的加盟費。

如果生意真的這麼好做,人家是沒有借唄還是沒有微粒貸?

實在不行哪怕裸貸,自己悶聲發大財就行,幹嘛還要跟你分錢?

病急亂投醫的結果,大多是死的更快。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該拋出解決方案了?

抱歉,我也沒有。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爲了從火坑旁邊,拉一把那些頭腦發熱準備跳進去的朋友;二者,也是爲了拋磚引玉:

大家身邊,有沒有那些雙減後轉型成功,或者在雙減前就早已跳出教育行業的朋友?

不用舉馬雲李笑來這種大佬們成功轉型的例子,因爲沒法複製,對普通人不具備參考性。

文末留言區,歡迎暢所欲言。

相信各位的觀點,也一定能帶給其他讀者朋友以啓發和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