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廉价的“优越感”潜伏失败的种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许多奇特的现象,譬如“谦辞”和“敬辞”。

“谦辞”是用于自谦的言辞,也就是适用于自称,自己形容自己个儿。譬如你对别人进行了帮助,哪怕再大的力量,你都只能谦虚的说上一句略尽“绵薄之力”,以表示自己谦恭有礼。

“敬辞”恰好相反,是含恭敬的口吻,对对方说的言辞,也就是形容别人的。譬如别人对你进行了帮助,哪怕是举手之劳,顺带的事儿,你也要说承蒙“鼎力相助”,以表示自己有一颗感恩之心。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这些文化,特别禁得起推敲,它的精彩之处是会让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它的理念发生激烈碰撞,但最后你还是会在某一个瞬间,完全的认同它,拥抱它,成为它底蕴中的忠实一员。

曾仕强教授有个小故事,很让我感慨。他说自己从小接受中西方教育,越长大他越觉得东方教育远胜于西方,甚至他说:老祖宗说的话没有错,如果有错,一定是你理解错了。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时,绝大多数人不免要喷他,哪有绝对的真理,曾老头恐怕是难以自圆其说。

曾仕强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西方人可以叫爸爸名字,我们中国人就不让叫。西方人说叫爸妈名字可以和爸妈成为朋友,于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开始追求这种所谓的“父子朋友”,打着这样的旗号开始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

曾仕强教授演讲最擅长那几声爽朗又不失机锋的笑:这种人,那我恭喜你,你是一个有“朋友”而没有“爸爸”的人……

一下子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仔细思考,我身边真正算得上朋友的人,我这里只算同辈,玩儿得好的,知心知性的,几乎都没有直呼其名过。

我们之间都有一个亲切的暱称,譬如“老曾”、“阿伦”、“彬”等等,即使是称呼名字,三个字的我会称呼俩字,本来就俩字儿的我就呼最后一个字。假如这群人里头如果哪一个人突然直呼我大名,我恐怕一时之间还难以回过神来,长期暱称的“浸淫”中甚至觉得会有一丝冒犯吧!

所以,谦恭的人,言辞婉约的人,总能用语言缓和气氛的人越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老祖宗创造“谦辞”和“敬辞”这类文化的目的吧!

但是,我发现这种优秀的、精彩的、深广渊博的文化正在渐渐地流失。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在“两极分化”的现状里愈发不可收拾。

中国老百姓中间有句谚语——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是用来讽刺一些机关单位,单位不大,领导官位不大,但“规矩大”,“官微大”。

一个小小的村支书就可以是方圆几十里的“村霸”;一个小小的民办教育、公办教育的校长,就可以是肆意主宰几千人教育命脉的“土皇帝”……

甚至一个区区的教导主任,对老师,对学生,对一切自认为低于自己个儿地位的人,通通颐指气使,鼻孔朝天,确是一副未能完全进化的“半兽人”模样,大煞人文风景。

这种廉价而可笑的“优越感”往往是出现在社会最底层的圈子里。歧视劳动人民的往往是劳动人民本身。

举个例子,保安门卫看不起美团骑手,互相为难和谩骂的过程中,一个骂对方“看门狗”,一个骂对方“跑腿仔”。说到底,只不过一身“黄衣服”,一身“蓝衣服”,有区别吗?

往往最低端,最自卑的人发生争吵,就是在言语上竭尽攻陷之能,以极快极大的语速语调掩盖自己的卑微和没有底气。

你会发现,那些高层次的人,往往发生矛盾或者问题,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与对方达成共识,解决当下的分歧,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就会暂时搁置争议,寻找能够有效进行下一步合作的办法,许多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而劣者总是在意淫敌人,夸大其词,认为自己一丝一毫都没有不如人,总觉得别人取得的成绩是天上掉下来的。

因此一事不如,而后事事不如。以至于滋长成“怨恨型”人格。人人敬而远之。

很可怕的是,这样的“廉价优越感”不仅仅体现在低层次的成年人身上,这些劣者思维成为人父人母后,潜移默化就移到了原本“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身上。

喜欢占便宜;喜欢说小话。小小年纪就只喜欢阿谀奉承,不愿意听客观精准的意见建议,甚至出言不逊,我记得我妹妹在一所民办学校教书时,一个初一学生对着老师大喊:“我考好了,还不是你得奖金”。一句话让老师如坠冰窟,你想,这些话是一个初一孩子说得出来的吗?没有家长的耳濡目染,能成为这样典型的“小农主义”的接班人吗?

成绩本不代表一切,但明明就很普通,确总是觉得自己要优越别人,就好比“谦辞”用来形容别人;偏要用“敬辞”形容自己。终于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次次在自欺欺人中成为最终那个人生的失败者。

人,不能不时常的自我反省。

我一度认为,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要孩子如何继承家长的长处优点,因为这是不可控因素。譬如你天生一副好嗓子,但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五音不全。而可控的因素是,让你的孩子成功避免你身上的缺点陋习,譬如你爱胡说八道,你完全可以让你的孩子谨言慎行;你爱小偷小摸,你完全可以让你的孩子光明磊落;你爱贪图小利,难道你也要让你的孩子终其一生为了那几毛几块钱在菜市场喋喋不休?在我看来,“读己育人”才是最合格的家庭教育了!

先看清楚自己,做好一面镜子,自照而后照人。

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小孩童。我们都不要沉浸在廉价的“优越感”中,在浅滩迷失自我。学如浩瀚之海,广袤无垠,世界那么大,别学蛙坐井而观天,要学龙上天入海,不负天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