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64:日积月累,才会拥有好听的歌声

《雨花石》是一首非常动听优美的歌曲,历来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次教学从二拍子指挥图式入手,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一个个很像样。

当能够随音乐准确划拍后,提出让学生通过双手挥拍感受音乐的变化,思考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接着分部分聆听,各有几个乐句,有没有相同句,找到节奏变化明显的地方,八分休止符、三十二分音符。到这里,每个班级都上得比较顺利。直到唱最后结束句时,出现状况:学生拍子不稳和句末感不强。后来发现这都与我的钢琴伴奏有很大的关系。

一开始想着左手分解和弦为他们打拍子,结果适得其反,重复几遍都唱不整齐,抓不住两拍半的感觉,我又不想用嘴喊拍子,硬邦邦的训练。

我还发现,因为这种伴奏方式,导致结束句本有的悠远深思之感被破坏了,学生反而喜欢处理成渐强,一旦高音做渐强,那齐唱的声音就不可控,声音太不悦耳了。

换了一个班级,最后一句我改为柱式和弦伴奏,并提示长音两拍半后吸气,轻轻带出最后三个音。学生听着安宁的旋律,自然越唱越弱,再提问歌声飘远让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昨日读到一段话:教师一定要轻声伴奏,决不可让钢琴的琴声淹没学生歌唱的声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但要听自己的歌声,还要学会聆听伴奏的和声,这样的歌唱音才会更准,调性才会稳定,学习才会不断进步。


伴奏越位,不但声音洪亮,而且两只手都在弹歌唱旋律,听到的完全就是琴声而不是学生的歌声。长期这样低质的伴奏,学生感受到的绝不是音乐的美,更不是帮助的力,而是噪声的干扰,会导致学生歌唱能力越来越弱。

教师的伴奏只是为学生的演唱添彩或引路,前万别掩盖了学生的歌声。

其次,这首歌曲音区较高,深深感到高段学生课堂上一定要安排发声练习,提高气息运用的能力。唱到高音会虚或白声,演唱基本技能还不扎实。由此想到,声乐训练也需要系统性,循序渐进的开展。

目前每节课安排五分钟的音乐欣赏,积累听赏经验,每周也就两次课,看着这十分钟还是有效果的。接下来准备声乐训练的材料,再穿插5分钟的练唱,期待整体演唱能力能够提升上去。

这次歌曲情感处理环节,我结合时下上映的热片《平津湖》,和学生一起简单交流了下感受,最后启发学生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演唱这首歌曲,学生纷纷举手说到了“崇敬”、“感恩”、“深情”,并很有表情地完整演绎了一遍,借用一些资源比过去干巴巴地讲述,效果好多了。

技能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与表现的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有一个系统的训练。

训练什么,如何训练,首先得有个目标意识,才会去琢磨策略,这个月重点就是研究如何训练好听和谐的歌声啦。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5篇,1046字数,共累计51940字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