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委屈,那不叫處理情緒

還有幾分鐘就下班了,對桌小文整理好東西準備處發。

她最喜歡的事就是早早下班回家。

我的文檔裏有一個地方搞不定,急死了。

慌忙中向她求助。

她說:“姐,明天再做好不好?都下班了!”

我說:“不行,我要完成這件事情”。

“真有你的,我不管,我走了”關上門的那一刻,對桌甩過來一句話,走掉了。

遇事求人,我不會像她那樣軟硬兼施的撒嬌求助。

於是,硬硬的把讓她幫忙的想法,憋回了心裏。

搞不好誓不罷休!

最後用最笨的方法,搞定了文檔。

一路開着車,淚水往下流----

忽然意識到,對桌做事情不像話。我倆互助的方式太不對等了。

平時,我對她有求必應,經常放下自己手中的活,過去幫她,什麼都讓着她,順應着她的感受。

到了我這裏,遇到問題,只是耽誤她幾分鐘的事,她又不是不會,怎麼拒絕的如此決絕?

此刻,我的情緒充滿着憤怒、無助、委屈。

一路上,被這種感覺包裹着,整個人被情緒淹沒了。

小小求助,被她的不理睬傷透了心,想着以後再也不理她了。

生活中一個小場景,不知你有沒有同樣的經歷。

每個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遇到強烈反應的情緒,正是覺察力練習的最好時機。

關於情緒,其實,我們懂得很少。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憤怒、難過、委屈、羞辱,然後,簡單的以爲,就是面前這個對象,說的某件事,某個表達和態度,帶給自己糟糕的感受,接着我們合理化的找一個理由,將之歸咎於---

“都是你的錯”

“你太讓我失望了”

“這個人就是個混蛋”

“她瞧不起我,輕視我”

但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完全的真相。

情緒,在意識的下面,它發生的原因,並不像我們意識以爲的那樣。

情緒,很多時候,是被回憶和創傷勾起。

你的那麼多憤怒、難過、或者屈辱,只是在重複着你的過往。

開着車,獨自走在下班的路上,憤怒,也很委屈。

這種感覺既熟悉又強烈,我知道它激活了我內心深處的記憶,深深的被埋在潛意識的創傷裏。

記得,很早以前,無論我提什麼要求,都是要看媽媽的臉色,高興了,給個滿足,不高興,罵一頓:“滾一邊去”無助的孩子,天天生活在媽媽的壞情緒裏,高興的時候不多,大多驚恐在媽媽的憤怒裏。

那時,沒有辦法和媽媽反抗,無數次,爲了照顧媽媽的情緒,根本不敢對母親說“不”。

有事情求助,得不到迴應,沒有人幫自己說話,孤立無援。

幾歲的孩子,被媽媽無視,那時憤不憤怒?

那種被剝奪了自我的願望,究竟有多可怕,又多麼不想再度體驗?

開着車,獨自走在下班的路上---

小時候被媽媽呵斥,無助的情景,在對桌的拒絕聲中,又一次激活,體驗到的,不僅僅是這件事情導致,產生的情緒,還疊加了,創傷情境被激活後,在當年那個情緒裏,產生的極端情緒。

當傷痛的部分被激活以後,再一次體驗到,當初的那個情緒,其實不單單指對桌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帶給我的情緒。而是,在這個情緒當中,如果說事件本身帶給我們的情緒是30%的話,有可能我自己的創傷性體驗被激活,這個情緒可能會變成100%,甚至200%,變成情緒爆表。

小小求助,得不到迴應,我剋制不住的憤怒、委屈。

對一件小事如此在意,是因爲,再一次進入了兒時類似的情景裏,這個相似的情景,激活了深埋心底的記憶,和潛意識的創傷,那種強烈的難受的的體驗再度來襲。

這纔是整個完整的故事。

  學會用這種方式回憶我們自己的故事,就能更多的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各種情緒。

情緒之所以存在,不僅僅和現實有關,更多的和我們自己的過去有關。 

在這個故事裏,拆解情緒,看到情緒背後的故事。

情緒不僅僅是當下的產物,也往往會疊加大量潛意識創傷中的動力。 

是潛意識的動力,在攪動着情緒。 

沒有評判,只是去觀察,我們會看到很多故事,看到很多潛意識動力運作的方向。 

於是,我們會有更多的對自己的理解。

這纔是對情緒的處理,也是覺察情緒的好處。

  如果你生氣、難受、委屈,於是你就簡單的將對面那個人定義爲不好的人,很難讓你釋懷,他是不好的人,你就是受害者。 

你能讀懂情緒背後的故事,看到創傷是如何被激活的,情緒又是如何被疊加的,你就會對自己和他人,多了很多理解和接納。 

處理情緒不是告訴自己要寬容,不是壓抑憤怒不表達,處理情緒是搞清楚自己的情緒來自於哪裏,它如此強烈是否在提示着你什麼?

讀懂了自己的故事,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情緒不單單是這個事件本身引起的。

對桌小文,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裏,媽媽教會了她與人相處要樹立邊界,交往中,她很能分清是誰的事,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但是,也曾記得,她給我說過:

“遇到別人讓她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心裏就會莫名其妙的煩躁”。

拆借一下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從小,她的媽媽也無數次強加給她做不喜歡的事? 

臨近下班,她只想着着急回家,我的求助,她的不理是不是她回到了小時候的應激反應。

那一句“真有你的,我不管,我走了”,是不是她的媽媽經常給她說的話?

這就好像一個人,曾經在河邊溺水,雖然被救回,但是,如果再走到河邊,她很可能有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她來到了類似的情景下,激活了她的創傷體驗,她可能體驗到極度害怕,因爲不想再體驗,所以她就不再去水邊了。

因此,她對水的反應比誰都大。

我們很容易去理解這個曾經溺水的人怕水,

卻很難理解帶有情緒的自己和他人。

然而,情緒其實就是一樣的產物,它也有它產生的原理和路徑,它和好壞道德無關,卻和潛意識密切相關。

所以和情緒講道理的人,就是在壓抑,而不是在處理。

不要和情緒別講道理,而是去傾聽。

你的情緒,他的情緒,究竟在說什麼呢?

這是,理解的最高層次。

當我跟你這樣說話的時候,你爲什麼這麼生氣?

當我講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爲什麼如此沉默?

你爲什麼因爲我這樣說,就覺得我是一個壞人,

你爲什麼突然拂袖而去?

你爲什麼如此歇斯底里?

在很多個爲什麼的背後,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得出一個結論,說這個人很渣,他沒有理解能力,他不夠愛我,

那並不是真相的全部。

那只是你意識的一個解釋罷了。

想到了這裏,第二天上班,我和小文親切的打招呼,她也意識到昨天對我有些冷落,忙着燒茶倒水。

工作中,又遇到一個難題,向她請教,她放下手中的工作,跑過來幫我解決。

良好的互動,我一下子找回了過往的甜蜜。

接納自己的情緒,共情他人的情緒——對於關係,至關重要。

放下評判,我們會發現,人這樣一個生物可能有很多的bug,

在我們小時候發生過的那些情景,你也許已經完全不記得,

可是它其實還在你記憶的深處,在你潛意識的模式裏,有着巨大的動能,攪動着你的人生。

當你去到類似情景的時候,你的大腦不需要反應,你的情緒就會出現反應。

情緒的出現,不需要經過意識。

我們的意識常常是爲了去解釋這個情緒而存在。

但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滿足於用意識去製造的一個合理解釋,那麼也許,我們會錯失真相,我們會產生很多誤解。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創傷,也會有自己的bug,

你也許不知道那個點在哪裏,但是情緒會告訴你。

當情緒來了,你願意去看真相,而不是隻會去分對錯。

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纔是,接納的開始。

處理委屈,我們不要一味的壓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