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日記 | 孟懿子問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

樊遲:樊遲,孔子弟子,名須。

魯國大夫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聽從父母之言,不違逆”。之後在樊遲爲夫子駕車的時候,夫子告訴樊遲:“孟懿子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孝就是‘無違’。”樊遲追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呢?”夫子說:“父母健在的時候,按禮節服侍他們;父母西去之後,按禮節入殮下葬,按禮節祭祀追思。”

因爲孟懿子所學不算精進,不能追問,因而孔子只是簡單地告訴他“孝”便是聽從父母的話。而樊遲作爲孔子弟子,本就有求學上進之心,因而孔子將孟懿子之問也告訴了他。繼而樊遲發問,“無違”具體指的是什麼?

單純看“無違”二字,似乎是說“孝”的含義是“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聽就完事兒了”。

但在樊遲的發問之後,孔子的回答無不強調“禮”。《四書章句集註》中始終在明確“禮”的含義是“天理之節文”。“天理”這個詞似乎已經很少出現在現代的語境中,只有當事情着實造成了衝擊的時候我們纔會問一句“還有沒有天理”。在此可以簡單地將“天理”理解爲那些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習以爲常的、事情進展的方式。

回到孔子回答樊遲的句子,“無違”何謂?就是“做你該做的事情”“做順應天理的事情”。父母在,發乎孝心,早晚問候、端茶遞水、不衝撞、不違逆;父母不在,發乎孝心,內心自然而然的悲痛會指導人的行動。“無違”的對象似乎不是父母,而是“禮”,是“天理之節文”,落在實處,便是諸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之類的事情了。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