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會殺死你自己嗎?

聽了一本書很有感觸,記錄一下,希望對處於焦慮中的你我有所幫助。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名字是《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

這個標題起得特別好:生存本能、殺死你,這看起來是悖論。如果在書店我會翻開這本書,但會不會買回來,真的不一定。說不定我沒有耐心讀完整本書!

這是我在盤點在家裏的書櫃裏的書的閱讀量做出的判斷,目前我書櫃裏的書,全部讀完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吧!真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啊!

書的核心內容是:

當我們遇到消極的事情時,大腦邊緣系統會有不適感,形成負面情緒,爲了結束不適,大腦要想方設法產生快感。這是生存本能的運作方式。但在現代社會催生的焦慮下,生存本能產生了過激反應,並形成惡性循環,傷害我們的健康。

故事開頭

寫得好的書大多數是以故事開頭,好的演講也是。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1983年,那時候我在五年級。

1983年,美國的一家醫院收治了一位病人,他患有頑固性呃逆。什麼是呃逆?通俗地說就是打嗝。長時間、頻繁地打嗝,停不下來,就是頑固性呃逆。
當時病人患這個病已經兩年多了,有時會引起癲癇,病情很嚴重。醫院裏用了好多辦法,都治不好他,最後想了一招,做開顱手術,切斷大腦裏的一根神經,來中斷打嗝。病人家屬不同意,他們覺得不就是打嗝嗎?有必要開顱嗎?就想試試別的辦法。
他們聽說,催眠能治療這個病,而且發現醫院裏剛好有一位心理醫生,能施行催眠術,就想請他治療。在1983年,催眠術可沒有現在的認可度那麼高,醫院和其他大夫都不同意,說催眠術不符合科學原理,可是禁不住家屬反覆請求,院方只好答應。
治療那天,心理醫生剛一進入病房,就嚇了一大跳,因爲許多醫生都來看熱鬧了,想看看他們眼中的江湖郎中到底怎麼催眠治病。治療開始後,心理醫生就和病人聊天。
病人每隔十幾秒就打一次嗝,讓對話的過程變得特別費勁。
不過心理醫生髮現,病人來自寒冷地區,每當兩個人提到“冷”的時候,他的打嗝就會短暫中止。於是心理醫生決定深入聊聊“寒冷”這個話題,同時使用了催眠術。
隨着心理醫生說話速度越來越慢,病人打嗝的頻率也越來越低。不到十分鐘,症狀就徹底消失了。所有人都傻眼了,甚至包括心理醫生自己都沒有想到,催眠術會有這麼大作用。

這位心理醫生名叫馬克·舍恩,也就是本書的作者。
隨着醫學的發展,馬克·舍恩逐漸意識到,催眠術只是一種手段,對打嗝治療起根本作用的,是他找到了病因。

病因是什麼呢?就是生存本能的過激反應。那位打嗝的病人在生病前,遭受了一些生活上的損失,這種損失使他產生了憤怒情緒。

從醫學角度來說,憤怒會導致打嗝,所以他的情緒就通過這種症狀表現了出來。
本來打嗝只是一時的事情,但要命的是,由於大腦的作用,病人的生存本能做出了誤判,認爲那些生活損失對生存形成了嚴重威脅,這使得病人的憤怒情緒一直沒有消除,而且在體內不斷強化,形成了一種反應模式,最終導致了長期打嗝。
最後影響生活,就醫,差一點做開顱手術。

六個階段

在這個故事裏,造成傷害的過程分爲六個階段:

第一是產生焦慮階段。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焦慮,前一階段我身邊有兩個人都是因爲焦慮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個同事一個親戚。

現代人有很多焦慮,最多的焦慮是財富自由和子女教育的焦慮,而且年齡不同,焦慮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焦慮也各不相同。

第二是產生不適感的階段。

因爲焦慮引起不適感是很常見的,比如最近會因爲家庭關係、財務問題產生焦慮,引起頭疼(是不是有血壓升高問題),甚至有一次聽孩子講故事引起胃部不適(有嘔吐的衝動),是不是最近過度關注身體反應造成的。但我意識到這就是焦慮引起的不適感。

本書作者馬克·舍恩認爲,每個人都有一個“不適設定點”,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忍受的不適程度,往往是相對固定的,焦慮長期積累,就會導致不適程度超過設定點,出現問題。

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是臨界點爆發的根源。

第三是產生恐懼的階段。

作者提出來一個概念叫做“大腦邊緣系統”。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叫做大腦邊緣系統。我們生理上的一些基本反應,被作爲信號,傳遞到大腦邊緣系統後,就會在這裏促成一些非常原始的情感,比如憤怒、恐懼、快樂,等等。

人類原始的情感有一個動畫片反應的非常好,叫做《頭腦特工隊》,建議大家看看。有樂樂、憂憂、厭厭、怒怒,都有明確的情緒指向,所有的情緒對自己都有好處。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要搞清楚自己的情緒很不容易,也很難分別並準確表達出來。

我在非暴力溝通的練習中,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難點。要承認自己“恐懼”尤其難。

第四是產生生存誤判階段

因爲恐懼,生命體的本能反應是--生存不能受到挑戰,而恐懼會讓大腦邊緣系統發出戰鬥的或逃跑的信號。

如果恐懼不斷的聚集,被壓抑在潛意識層面,就會“有意無意”“不知不覺”的給大腦信息,造成“危及生命的恐懼”不斷刺激大腦邊緣系統,誤判必然會發生。

作者認爲,微波爐的出現和即食快餐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存本能的耐心越來越差,而生存本能沒有隨着文明的進化而進化。這就是問題所在,好像是人們說的:走得太快以至於身體趕不上思想。

第五是激發不良生理反應階段。

比如說,如果你覺得有點不舒服,生存本能就會將此解讀爲:你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你有一點飢餓的感覺,就意味着你會餓死。你在公衆面前演講失敗,就意味着將被同類拋棄。
這些不良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窒息感、出汗、頭暈、飢餓、皮膚癢、身體虛弱感等。

第六是陷入不良習慣惡性循環,危及健康階段。

因爲耐心降低,選擇行爲上犯錯誤來提醒自己,讓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比如暴飲暴食、反覆洗手、不停打嗝、酗酒以及其他的成癮行爲,不管多瘦談起減肥話題滔滔不絕。

這六個階段讓人難以自拔,有沒有方法?
當然作者會給出對策。提出問題,找到原因,給出方案,這纔是一本書的價值所在。

三個應對之策

馬克·舍恩在書中提到了一些應對不適感的具體辦法,主要可以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類辦法,減少對即時滿足感的需求。(微波爐和外賣)

我們越來越習慣於獲得即時的滿足感,這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因此馬克·舍恩建議,要延緩或減少這種滿足感的獲得。比如當你感覺到飢餓的時候,可以嘗試多等一段時間再去喫東西,培養生存本能的耐性。
這需要我實踐一下,有意識的讓自己感覺捱餓的感覺。多一點延遲滿足,不但有利於身心健康,也可以鍛鍊“生存本能”的耐心,一舉兩得的好事。

作者建議:我們還可以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在睡覺前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停止使用電腦、智能手機這樣的東西。
這一點,我現在要有意識的來做到,讓自己有這個意識,而且可以增加褪黑素分泌,讓自己睡的更加香甜。

我們可以嘗試放空自己,什麼也不想,只是靜靜地待上一會兒。
我已經在做,一種方法是每天冥想,另外一種方法是站樁,我都在踐行。

我們還可以限制感官受到的刺激。比如每次喫飯的時候,不要分神看電視,只啓動味覺和嗅覺系統。這樣能讓我們全神貫注,學會在感官刺激較少的情況下,獲得滿足。
這一點和孩子溝通一下,專心致志的喫飯其實也是一種關注當下的練習。最近居家的日子裏看完《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第二類辦法是,學會接受不完美。(007寫作平臺倡導先完成再完美)
完美並不是生活的常態,如果我們總是期待完美,就會在現實中獲得挫敗感,產生焦慮。因此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同時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這一點對我來說不是問題,雖然有時候也會變身“完美主義者”,但自己的本性卻是,完成大於完美的篤行者。

馬克·舍恩建議我們,不要強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減少對外界獎勵和榮譽的依賴性,偶爾拿出一點時間,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讓自己放鬆下來。

我們可以嘗試去喫不喜歡喫的食物,聽不感興趣的音樂,或者讀一本挑戰自己觀念的書,這些不完美的事物會讓我們有點不爽,但它們就像在鍛鍊我們的肌肉一樣,通過一點辛苦的體驗,使我們變得更強壯。
用馬克·舍恩的話來說,這會拓展我們的心理舒適區,使激怒我們的外界因素越來越少。

第三類辦法,是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建立掌控感很重要,擁抱變化同樣重要)
在自己熟悉的、可預測的情形中,我們會獲得舒適感,而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建立可預測的生活模式。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時間表,規範生活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嘗試放慢生活速度,使自己經常能得到片刻的休息。比如睡前聽放鬆身心的 音樂,比如進行體育鍛煉。

目前,我正在建立早睡早起、加強鍛鍊的生活習慣,但願這可以讓我更加自由的生活和工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