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筆《幸福的陷阱》爲什麼幸福這麼難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正深陷於一個強有力的心理陷阱中!

我們也許常會覺得自己生活的並不幸福,也會時常反思這是不是因爲自己還不夠努力。

爲了解開這一困惑,我們按照當下流行的信念和方法指引自己的生活,看似非常積極、努力,但結局往往像是陷入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那就是越努力反而越不幸福。

你是否停下來思考過:

假如,你之前相信的那些方法全部錯誤且無效;

假如,你曾經爲尋求幸福而持有的信念和做出的努力其實是將自己引入不幸;

假如,那些告訴你信念和方法的心理學家、治療師其實也和你一樣,日夜不停地苦苦尋覓幸福。

如果這些假如都是真的,你會做何感想?正確追求幸福的方法又是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一步步揭開關於“幸福的祕密”

不幸如影隨形

與父輩們相比,我們的生活條件可以說優越很多。我們可以隨時品嚐到豐富的美食,可以居住在更加優越的環境裏,家庭配備和衛生設施也更加完善,醫療條件也更加充裕。可問題是,我們似乎並不快樂,痛苦仍然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據統計,每年幾乎有30%的成年人會罹患一種已知的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預計,抑鬱症已成爲當今世界人數多、醫療花費大且嚴重傷害人類的第四大重症疾病。每週都會有1/10的成年人在飽受抑鬱症的折磨,1/5的人士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鬱症之苦。


如果我們進入書店,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類的書籍琳琅滿目,所涉及的領域也是包羅萬象,抑鬱、焦慮、離婚、人際關係、孤獨、悲傷等等,只要你能說出名稱,就能找到相關的書籍。

互聯網時代,講座、課程層出不窮,充斥着各路“專家”關於如何改善生活,如何擺脫痛苦和焦慮的建議。可即便如此,也沒能減損人類的痛苦,反而讓痛苦愈演愈烈。想要獲得幸福爲什麼這麼難?


爲什麼“幸福”這麼難


說到原因,就不得不提人類這一物種的特性。人類想要生存,會有四種基本需求:食物、水、避難所和性,而這一切存在的前提是“必須得先活着”。回顧原始人的生存模式,本質上他們的大腦就是一個保證“不被殺害,活下去”的裝置,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搜索環境中存在的風險,越是能預見並回避這些風險,越是能活得長久併成功繁衍。


經過幾十萬年的漫長進化,如今,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大腦卻基本上還是延續和保持“不停尋找麻煩”,從而讓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迴避麻煩的運作模式。仔細想一下,當我們遇到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是會下意識地評估和判斷:這件事是好,還是壞?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害?這件事安全嗎?等等。雖然我們的祖先警惕的可能是豺狼虎豹、天災疾病,如今的我們警惕的是失業、失戀、意外、重疾,但從本質上都是在提前花大量的時間去擔心或許從來不會發生的事情,併爲此煩心。


此外,我們的祖先爲了活下去,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要從屬於某一個集體。假如你被所屬部族驅逐,很快餓狼就會找上門來。爲了保證自己不被集體驅逐,大腦無時無刻都要思考:我這麼做合適嗎?我這麼做對嗎?我的貢獻是否足夠大?我和別人一樣好嗎?我做這些會不會受到別人的排斥?等等,通過不斷將自己和部族其他人進行比較,確保自己從屬於這個集體。


怎麼樣,活在當下的我們是不是也是如此?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會和他人做比較,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擔心自己是否被人喜歡,會因爲達不到某個標準而自我貶責。但是,不論是比較的羣體還是比較的標準,現在的我們可比遠古時代的祖先們要思考的多。我們的祖先也許只需要和部落中的幾個成員進行比較,身爲“人生贏家”的標準無非也就是武器越多越好,可以獵殺更多的食物;儲備的食物越豐富越好,能夠在食物匱乏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住所越牢固越好,能夠抵禦惡劣的天氣和野生動物的襲擊;後代越多越好,能夠令種族得以延續。而當下的我們,除了受身邊小羣體的影響,除了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外,還受到各種隱形壓力,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目標。比如隨便打開手機、電視,就能發現一大堆比我們更聰明、富有、高大、苗條、有名、更成功或者更受尊敬的人士。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人類的大腦不光仍在沿襲過往的模式,甚至還能夠對標理想人羣,憑空想象出一個希望成爲的完美人物,然後將真實的自己和那個根本無法達到的標準進行比較,結果自然是每次都以深感挫敗收場。


因此,人類進化過程塑造着我們的大腦,讓人類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更大的心理痛苦,這些痛苦就是:孜孜不倦地尋求自身的缺乏物,更大的房子、更新的車、更好的工作、更多的財富、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愛等等。當一切如願以償,確實會爲此感到滿足,但這種滿足不過是須臾之間,遲早又開始追逐更多的東西。


人們本能地就會去比較、評估和自我貶損,會不滿足於已經擁有的一切,會想象各種令人恐懼卻可能根本不會發生的可怕場景,從而讓自己變得痛苦與焦慮。這就是“幸福爲什麼這麼難”的不可抗原因。


何爲“幸福”


有哲人說:“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尋求幸福。”可尋求幸福卻如此艱難,並且這種艱難是人類自身的本能和特性決定的,也就是說是不容易被改變的。那我們是不是就永遠無法尋求到幸福了呢?

想要得到答案,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何爲“幸福”。

“幸福”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第一種含義,也是通常層面的含義,是指一種愉快、高興或滿足的感覺。相信沒有人不喜歡快樂,追逐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對。但事實往往是,快樂的感覺總是無法持續下去,沒有人能一直快樂。從整體和長遠來看,以追逐各種快樂感作爲人生的目標,並無法令人獲得真正的滿足。事實往往相反,越努力追求快樂,就越可能遭受焦慮和抑鬱之苦。


“幸福”的第二種含義是指“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當我們爲了一個目標專注行動時,當我們朝向自認爲真正有價值的方向生活時,我們會變得很有活力,會覺得此刻的生活是豐富、充實且有意義的。而這種感覺相較於單純的“快樂感”並非短暫易逝,而是一種正在好好活着、正在努力活着的深刻感覺。當然,這種感覺帶來愉悅的過程中,也會帶來不適,我們可能會傷心、害怕或憤怒,這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爲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無從逃脫。如果想要過一種完整的人生,當然就會體驗到身爲人類的一切酸甜苦辣。


但是,這不意味着我們對痛苦無計可施。儘管無法迴避,我們卻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應對與超越,去創造有價值的生活,追尋真正的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