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佛媛的基本修养

最近,佛媛这个群体被广为诟病。所谓佛媛,指的是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置身于佛堂、寺庙、净室、素斋等处,或焚香打坐、或抄经拜佛,种种清雅超俗虔诚之态,但又衣着华贵性感撩人,将此类视频、摆拍发到网络吸取流量,或带货、或吸睛。

这种借助宗教信仰和文化氛围来赚钱的方式,受到了主流舆论的批评,被认为是低俗、利用佛教资源牟取商业利益。

其实,媛这个字,本身就是美女、仕女的意思,并非贬义。而借助佛教资源赚钱的女子,也是古已有之,比如说,《红楼梦》里的妙玉。

因为贾元春被封妃,皇帝开恩允许省亲,贾家筹建大观园,其中诸景皆备,包括有一座家庙栊翠庵。既然有了宗教场所,就得有宗教人员,于是又买来小尼姑和小道姑各十个。也不知这栊翠庵是佛寺还是道观,反正宗教环境和氛围都有了,只是缺一个住持。

正规的高僧高道,都有自己正经出家的地方,不太可能来这里。而贾家显然也无意聘请这类人,他们觉得最合适的人选是妙玉。

妙玉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这就决定了她的文化气质是高雅不俗的。

她的“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绝对过硬,见客不露怯,遇到专家高人也能应付自如。

她是十八岁妙龄女子,带发修行的,模样儿又极好——既然是带发修行,那么你说她是尼姑也可以,说她是道姑也可以,邢岫烟批评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但这种不伦不类的外形其实正是贾府想要的,既有出家人的气质,又保持了在家人的美貌,供大观园的主人们在享受宗教服务的同时,还能赏心悦目。

妙玉虽然是被王夫人下帖子请来的,其身份并不比那些买来的小戏子小尼姑高贵多少,事实上,她的处境很不妙。

虽然号称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但是既然父母双亡,显然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家境自然是败落了。那个时代,女子独自是无法生活的,即便是杜十娘那样富可敌国的女人,也必须要嫁个男人才行。独身女人要想能养活自己,要么为娼,要么出家,或者卖身为奴。

妙玉只能走出家这条路,但她大概并不想出家,所以到了十八岁依然没有剃度,且自称“闺阁”。她随师父来京,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可是师父突然圆寂,使得她失去了保护伞。于是,她不得不投身贾府,维持生活,也维持这种尴尬的身份。倚靠这种半僧半俗的身份讨生活,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佛媛。

只不过,那个时代,没有滤镜、不许化妆、没有摄像技术,更没有互联网。所以那时的佛媛门槛儿相当高,才与貌,都必须是货真价实,不像现在,有美颜、有化妆,实在不行还可以穿名牌、露大腿来吸引金主,没有文化、不懂佛经也不要紧,能摆拍、有布景即可,反正网络上有流量,吸引一些无知看客,量大就能挣钱。

而妙玉那个时代,只有能征服品质最高端审美最挑剔的客户,才是成功的佛媛。

妙玉第一次面临的考验,就是元妃省亲。显然,元春对她和她管理的栊翠庵,是满意的,题匾是“苦海慈航”,还额外加恩给这些出家人。

到了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来到栊翠庵,“妙玉忙接了进去。……妙玉笑往里让,……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这一系列的“忙”“亲自捧”,都是满满的恭敬热情,这是佛媛对金主该有的服务态度,也是她的职业道德所在。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这一段贾母与妙玉的对话,妙玉都是赔笑对答,完全不是“天生孤僻”的样子。她知道贾母对茶具、茶叶和茶水的讲究,所以特地用了与众不同的成窑五彩小盖钟,用旧年雨水泡的老君眉。妙玉的审美品位、饮食质量和对金主喜恶的了解,都充分证明了她是佛媛中的典范。

她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热情好客善体上意,绝非她的本色。她的本色是“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可是为了生存,必要时她也能低下她高傲美丽的头。87版电视剧里,当刘姥姥批评她的茶水味道淡,电视里的妙玉厌恶地皱起了眉头。而原著里是“众人都笑”,其中自然也包括妙玉本人。即便她心里对刘姥姥万般厌恶,她在公众场合也决不能流露出来。这才是合格的佛媛。

佛媛之所以能吸引流量,除了美貌,重要的是与众不同的氛围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如果她们真穿普通的唐装汉服,背廉价包包,就无法吸引俗人了。网红佛媛主要是赚80%的穷人的钱,每人给一点点就足以暴富。

妙玉的受众群体是达官贵人,只要能满足那20%的人即可,因为80%的社会财富是掌握在这20%的人手里。刘姥姥说,这种人家“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所以,妙玉展现的生活方式是更高端脱俗的。

穿华服露春光,这种低级趣味自然是妙玉不屑的,也无法打动她的目标客户。她有她的奢侈品:古董文玩。

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分瓜>瓟斝,点犀{乔皿},绿玉斗……这些宝物是公府贾家也未必能有的。所谓佛媛的精髓,就是要能够引起金主的敬佩和羡慕,如果你没有任何比金主强的地方,金主还有什么兴趣来养活你供自己欣赏呢?

此外,作为一个高阶佛媛,仅仅徒有其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内秀,否则也无法维持金主的长远兴趣。

妙玉是多才多艺,不但熟读佛经,并且跟着她的师父,还学会了先天神数,算命测字不在话下。此外,还精通园艺。冬季,栊翠庵的红梅是大观园的一抹亮色,暖季,这里也是花木繁盛,贾母赞叹“比别处越发好看”。在才女如云的大观园,妙玉被奉为“诗仙”,她的文学水平无形中擡高了她的身价。这样的佛媛,即便是布衣素颜,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让出钱供养的金主充分感到物有所值。

应该说,作为一个佛媛,妙玉的修养是绝对达标的。可是,作为出家人,就不一样了。

佛媛与出家人最大分别是,她们喜欢把佛教搞得极为形式化,佛家讲究“本来无一物”,而佛媛则热衷于夸耀自己的菩提树——越大越好,明镜台——越亮越好,头炷香——越高越好……如此才能吸引俗人,吸引金主。

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而妙玉是食不厌精,连一杯茶水也要分出雨水雪水的不同。出家人讲究慈悲为怀,但妙玉对于杀犀牛取角做成的点犀乔奉为至宝。出家人视金玉珠宝为俗物,妙玉却用绿玉斗作为自己的专用茶杯。这种不懈追求世俗享受的行为,已经不是修行了,在精神上也违背了佛法的本意。

出家人讲众生平等,然而在妙玉眼里,连少爷小姐之中,还要分出三六九等(比如湘云和三春都是不配喝她的雪茶的),乡下来的刘姥姥自然更是没资格碰她的东西了。说到佛法,黛玉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也懂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的道理。而妙玉,连俗人踏过的地面都要擦干净。

不但如此,妙玉对宝玉这个少东家也是格外青睐,不但时常私下给他吃茶,还不避嫌疑,把自己喝茶专用的绿玉斗给他用(全书里这样做的只有黛玉和袭人),他过生日,妙玉私下写贺卡给他。别人都要不来的梅花,只要宝玉单身来要,妙玉就肯给……而这一切,都是半公开的,连黛玉和李纨都心知肚明。

妙玉之所以如此,皆因为她入空门并非自愿。她本来出身富贵,只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见好,所以被和尚建议出家。与黛玉不同,在健康长寿和正常的世俗生活之间,妙玉选择了前者,当然,这实际是她的父母帮她选择的,她本人未必愿意。也许她曾经想要还俗,但父母的早逝使她这个梦想变成了泡影。后来,她又因为权势逼迫,来京避难,师父又去世,所以,走到这一步,其实并非自愿。

无论她在形式上如何讲究,精神上对佛法精髓的大彻大悟是强求不来的。

判词上形容妙玉,说是“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看来她对自己妙龄出家的处境也是感到十分痛苦的。但是,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如此,也正因此,当她看到来打秋风的刘姥姥,会觉得那样触心,那样不可容忍,因为她知道,自己与刘姥姥的处境,本质上,并无分别。

李纨说自己讨厌妙玉的为人,其实妙玉与李纨很少有交集,她为什么讨厌呢?

因为妙玉和李纨一样,都是爱美、爱享乐,却又都被清规戒律束缚的人。李纨是寡妇,又是书香门第出身,虽然天性多才多艺爱美爱玩,却又不得不恪守大家闺范,做出一副槁木死灰的样子。

而妙玉,虽然表面是佛门弟子,但是行事做人空有出家人的冷傲却没有出家人的自敛和慈悲,而又享受着作为出家人的香火和供奉,这是让李纨嫉妒的地方。

其实,是李纨自己没想明白。妙玉是不能用出家人的规矩来衡量的,因为她根本就不是出家人,她只是一个佛媛。佛法并不是她的信仰,只是她的生存之道罢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