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爲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3、意義

(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闢了道路。

(3)“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爲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爲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4)在“五四”以後,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和進步社團,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


新文化運動的失敗在於,陳獨秀將文化界的思想爭論引入政治,造成文化界力量的減弱.雖然在五四之後,還長期存在民主制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爭論,但是這種爭論完全是爲政治服務的,這種附屬於政治的爭論很難徹底.文化界的爭論引入政治之後,也造成了國家的動亂,教育的落後,從而阻礙了徹底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改革舊思想,鼓吹新思想.剛開始,這種新思想主要是指科學和民主,屬於資產階級民主制思想.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開始傳播開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而以《新青年》團體爲中心形成的新文化統一戰線,開始發生分化.1919年7月,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引起關於“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研究問題,當然是在文化領域,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就必須涉及政治,顯然,胡適是想將民主制和社會主義的爭論限制在文化領域.可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之一,陳獨秀,卻拋棄了新文化運動,積極投身無產階級革命.正是他,壞了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

陳獨秀、李大釗等離開文化陣營投身政治,第一個結果就是造成了新文化運動的過早結束,造成了新聞運動的不徹底性.新文化運動之後的民國時期,在文化領域,民主制和社會主義之爭仍然有過多次交鋒,但都不徹底,都沒能得出最終正確的結論.而這個爭論困擾了中國近一個世紀,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他仍然是目前中國發展的最大政治隱患.思想方面的爭論只有在文化領域進行徹底的討論,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陳獨秀、李大釗等離開文化陣營投身政治,第二個結果就是造成了社會的動亂.“主義”之爭蘊含的是一種階級鬥爭的觀念,提倡階級鬥爭就是提倡將文化領域的爭論發展到政治領域.無論是民主制,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對當時接受教育較少的中國老百姓來說,都是超前的,他們之中能夠真正理解這兩種思想的人並不多.這個時候貿然將他們發展到政治領域,只會造成社會動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