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被誉为“当代鲁迅”的钱理群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他在北大任教的一节课上,意气昂扬的授完一堂课,博得了北大学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课后,同学们作鸟兽散,匆匆忙忙赶往另一节课的教室,唯独有一个学生A,留了下来。

钱理群也没多想,正准备自己也要转身离开。学生A亲切地叫住了钱教授:“钱老,您的课讲得太精彩了,我有些意犹未尽!”

钱理群听到过太多这样刚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为了博得老师欢心的违心溢美之词,本来也无心在意,但不知为何,就那天,钱老师有心要为难为难眼前这个斯斯文文的学生,于是笑着反问到:“那你说说意犹未尽在哪里?”

学生脸上略过一丝错愕,但随即转瞬即逝,继而侃侃而谈,讲钱理群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条分缕析,亮点、痛点、闪光点,入情入理,甚至有些细微打动人处,钱理群自己都没有想到,但听学生A满含深情的阐述,那双初入大学求知的清澈眼神,钱理群信了……

他确信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他一直以来寻找的那个理想的学者型学生!

自那以后,钱理群每堂课学生A必来,也必是坐在第一排离钱教授最近的地方,举手发言,笔记洋洋洒洒,评论少则数千字,多则上万字,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没有一句重复的观点和谄媚之词。

就这样,一老一少,亦师亦友,俨然成了一对忘年交,钱理群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时光荏苒,四年光阴匆匆而过,既然毫不知觉。一天,钱理群依然下课,等到其他同学们都徐徐离开,学生A依旧留在教室等候钱理群离开。

只不过今天学生A的表情有些不大一样,显得有些生疏,甚至难为情。钱理群走上前去关起的问:“小A,你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脸色看起来不太好。”

小A一番挣扎的表情后,怯生生地说:“钱老师,我马上毕业了,准备出国深造,需要一位有学术地位的教授为我写一封推荐信。我素来知道您是整个北大里头最爱惜‘羽毛’的,不肯轻易为学生写推荐信。我也知道我学识浅薄,和您交往四年,聆听了您四年教诲,深知差距,但我十分珍惜这次深造的机会,所以厚着脸皮想要您给我……”

钱理群微笑着拍拍学生A的肩膀,和蔼的说:“小友,你除了是我学生,更早已是我的朋友,给学生不轻易写,给朋友还能吝惜薄名吗?”

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封推荐信,字里行间无比盛赞该学生如何尊师重教,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学生A千恩万谢,拿到推荐信欢欢喜喜出了国。

故事的结局却有些令人大跌眼镜,就是这个学生A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钱理群,钱理群写过很多次信,询问该生深造的情况。这个学生一开始还礼貌性回复了几封,但明显态度有变。

后面再写的信,完全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钱理群恍然大悟,原来从他们认识的第一天起,这个学生就带着强有力目的,四年的交往完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

一种苦心孤诣制造的错觉,一场毫无觉察的进攻,钱理群惊叹学生A的城府,发自肺腑的钦佩后,不由得心底一沉,作为人文社科类的顶级专家,他由此提出了一个崭新而又一直存在的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社会的洪流,在如虎如狼肆虐人性的背后,总有一部分驾驭光明小舟与风浪搏斗的人。哪怕是极小部分,这部分光明,总能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予人战胜恐惧的力量。

也行有很多孩子,在求知求学的路上,知识和手段,总会有人能够教会你更高层次的法准。但人一生的品性,唯有童稚之时,父母师长所赋予,终身不能摧毁,改变。

你巧言令色,你的孩儿必定不能以诚待人,这个“人”,当然包括父母;你性格孤僻,你何必强求你的孩儿恭谦有礼,见人笑脸相迎,出言有逊;你不仁不义,精致利己,如何能够让你的孩儿在你无用之时,恪守孝道,床前侍奉,膝下承欢……

所谓童蒙养正,学海无涯,仁义道德必不可缺,缺则大厦建成,也会一夜而崩。为人师,为人父母,必要以身作则,修身养性,以安童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