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到獨立》: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你都瞭解了嗎?

最近看到了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很不錯,叫《從出生到獨立》。

這本書是以傳播養育心理學知識爲主的書籍,書籍的受衆是每一位第一次當父母的家長。

看完後,我認爲這是值得每一位爲人父母或者準備爲人父母的人看一看的書,內容包括了孩子從出生走向獨立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生一些父母無法應對的事情,但如果我們看了這本書,心裏面就會有一個預期,知道遇到這樣的事情以後會可以怎麼樣去解決。

並且,這本書用故事的形式引入給家長講述養育孩子的基礎知識,當我們被故事所吸引的時候,最後還會給出方法,教給大家一定的知識,讀起來非常簡單易懂。

但是因爲書籍的篇幅有限,所以每個階段只挑出了比較典型的事例,並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果想要了解孩子,在每一個階段,家長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可以看看之前我推薦的一本教材類書籍——《兒童品格的由來》,挺合適的,但是看起來比較枯燥。

個人建議,平時沒有閱讀習慣的夥伴,先看《從出生到獨立》這本書爲鋪墊了解這些基礎知識以後,再去看《兒童品格的由來》這本教科書。

從《出生到獨立》是由好幾位臨牀經驗豐富的家庭治療專家所寫的,所以這裏面的事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我們每一位當父母的人極其容易遇到的事情。

因爲現在很多人都是不小心就成爲了父母,完全沒有想過成爲父母之後需要做點什麼,所以當孩子出生以後,他們就順從自己的性格去撫養孩子,或者聽了很多所謂“知名人士”的方法去孩子。

但是其實自己的性格是在上一代人影響下形成的,自己養育孩子的方法也是由自己的父母傳遞下來的,當然有的方法還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有的地方的確是不太好的。

比如說,父母是性格比較暴躁的人,那麼他們的孩子可能脾氣也比較暴躁,當他們的孩子有孩子之後,依舊沿用父母的方式去養育自己的孩子,那麼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最後可能並沒有成長得很好。

如果能夠在父母的基礎上去完善父母的教育,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穩定,更加了解孩子每一個階段的需求,那麼對於這個孩子的撫養就會更加的完善。

當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所以即便是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我們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學習,去成爲一個比較好的父母。

我始終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很好。

但是有的時候可能方法不太正確,所以導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一些傷害。

看了這本書以後,相信大家會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對自己如何去養育一個孩子有一個大概的思路。

看着本書的時候,可以帶着自己童年的經歷去看,你可以發現自己父母在養育自己的時候,哪些地方做的特別好,哪些地方可以去改善。

並且還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童年的一些經歷。當你回憶這些經歷的時候,其實就會發現父母都是愛我們的,但是方法錯了。

所以看完後,還會極大程度上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如果原生家庭不是特別好的夥伴,看完這本書以後應該會有一個與原生家庭和解的趨勢,(原生家庭:自己在結婚前的家庭)。

作者沈紅心說的一句話,我很贊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是陪伴子女獨立走過漫長一生的精神力量。”

不過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確是不知道怎麼才能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習了。

很多人可能前幾十年都沒有看過幾本課外書,但是因爲有了孩子重新拿起了書本,開始學習關於教育學的知識和心理學的知識。

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會發現學習其實很不容易,但能把一本書消化完,就可以學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很多知識。

比如,在這本書中就講到了嬰兒在六個月的時候會產生分離焦慮,心裏很害怕養育自己的人拋棄自己。

八個月大的時候,孩子會產生陌生人焦慮,孩子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會怕生,會害羞。

如果不好好處理這兩種情緒,可能到了幼兒園,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孩子就會大哭着不願意去幼兒園。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分離焦慮,那麼儘量在孩子玩耍的時候,自己也在旁邊,他回頭就能看到,不在的時候,也要講清楚自己去哪裏了。

陌生人焦慮也很好解決,可以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先介紹一下陌生人,然後讓他自己慢慢觀察一下陌生人,如果父母對陌生人的感覺很不錯,他也會受到同樣的感染。

在孩子嬰兒期,一定要注意孩子啼哭的情況,因爲可能是有需求了,這時候儘量滿足嬰兒,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

在這裏我就說這兩點小知識,剩下的知識大家可以去書中探索,再次將《從出生到獨立》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完後能夠有所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