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

哲學講的是宇宙萬物普遍的、一般的規律,這種普遍性意味着“放之四海皆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準”,不代表“有用”,廣泛的規律如果不做具體化的概念定義,是沒辦法拿來使用的。前者侃侃而談,怎麼說怎麼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跟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話,只不過是一些“對的廢話”而已。

中醫基本理論包括:陰陽說、五行說、精氣說、氣血津液學說、經脈學說、臟腑學說、病理病機學說等,其中前三者講的是人作爲生命體的一般規律,是用來分析問題的思維,而後者傳統哲學思維指導下的具體分科。這種學科上的特色導致了中醫“易學難精”的特點,稍微知道一點古代哲學的人都可以對中醫侃侃而談,而要修煉“妙手回春”的本身,則需要名師指導和豐富的行醫經驗。我們只負責侃侃而談,不負責治病救人,對中醫感興趣的朋友,要深入學習的人還是要訪名師拜高賢的。

古人研究哲學,大概是兩個用處,一是解釋普遍規律,二是尋找本源。陰陽、五行偏向規律比較多一點,而精氣說則偏向揭示本體問題。氣(古代寫作“炁”),是古人認爲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類似於近代形而上學說的“原子”,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作爲萬物本源,是漢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潮的產物,是對“讖緯學說”的批評中產生的,基於“水生說”發展而來。

“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因爲精氣本身質量不同,於是有了萬物之間的差別,天提供了“精”,地提供了“氣”,精氣合在一起形成人的形神。精氣本身還是運動的,是變化的,同時還是天地萬物互相聯繫的中介。這是古人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和理解,從很多描述來看,很多觀念類似西方形而上學中的“原子論”,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中醫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精氣學說之下的整體觀,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古人一般描述爲“三才”,即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的生理問題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跟天地(今說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臟腑之間是一個整體,臟腑跟人體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共同組成部分就是“精氣”,氣聚則成形,精聚則神生,形和神是一個整體。

中醫中精氣學說中的本源、運動等觀點來解釋生命的物質性和運動性,古代哲學於中醫的關係類似於今天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哲學基本觀點用來指導科學理論研究,科學理論又可以反過來論證哲學觀點。中醫對陰陽、五行、精氣等哲學理論不僅僅是“拿來主義”,更多時候是宏觀哲學在具體生命運動中的實踐和理論具體化。人體中“精、氣、津、液、血、脈”,其哲學本質就是“一氣”,這種“氣”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水蒸氣”或者是其他“氣體物質”,而是形而上的哲學概念,是用來描述物質基本構成的名字。“氣”是可以用“數”來表示的,所謂“氣數已盡”,說的是命不長了。

“精”和“氣”的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用今人的理解,在“氣一元論”的學說之下,“精”是由“氣”生成的,在“精”形成之後,又可以反哺於“氣”,氣是有形體表現出來的,類似於現代說的生理,精是由神來表現出來的,類似於現在說的精神面貌或心理。因此不能單純的認爲中醫沒有治療心理疾病的理論,而更多情況下中醫是不喜歡“治病”的,而是喜歡“防患於未然”,有調理形體的,也有養精神的,因爲形神本是一體,基於中醫理論下的“運動”,比如五禽戲,八段錦這些不僅僅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而是形神雙修的,既在鍛鍊身體,也在培養精神。

中醫首先是經驗科學,基本經驗來源於對人體的直接觀察,因爲健康是常態,病變是非常態。中醫主要針對是“症”,通過對常態的觀察,當發現非常態的變化時候,對錶現出來的症狀進行分析,然後對症下藥。很多“症”是千百年來肉眼觀察所得來的,是望聞問切總結出來的,用標準化的機器是沒辦法檢查到的,基於生物化學的西醫科室只能在病變之後檢測到病毒病菌,然後才採取治療措施,很多時候在時間上是來不及。如果用現代科學來劃分的話,西醫更像是從化學實驗室走出來的,而中醫中推拿、按摩、針刺、艾灸等更像是物理實驗。當然這種類比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太確切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