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哲学讲的是宇宙万物普遍的、一般的规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放之四海皆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准”,不代表“有用”,广泛的规律如果不做具体化的概念定义,是没办法拿来使用的。前者侃侃而谈,怎么说怎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跟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只不过是一些“对的废话”而已。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气血津液学说、经脉学说、脏腑学说、病理病机学说等,其中前三者讲的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般规律,是用来分析问题的思维,而后者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的具体分科。这种学科上的特色导致了中医“易学难精”的特点,稍微知道一点古代哲学的人都可以对中医侃侃而谈,而要修炼“妙手回春”的本身,则需要名师指导和丰富的行医经验。我们只负责侃侃而谈,不负责治病救人,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要深入学习的人还是要访名师拜高贤的。

古人研究哲学,大概是两个用处,一是解释普遍规律,二是寻找本源。阴阳、五行偏向规律比较多一点,而精气说则偏向揭示本体问题。气(古代写作“炁”),是古人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类似于近代形而上学说的“原子”,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作为万物本源,是汉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潮的产物,是对“谶纬学说”的批评中产生的,基于“水生说”发展而来。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因为精气本身质量不同,于是有了万物之间的差别,天提供了“精”,地提供了“气”,精气合在一起形成人的形神。精气本身还是运动的,是变化的,同时还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系的中介。这是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理解,从很多描述来看,很多观念类似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原子论”,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中医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精气学说之下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古人一般描述为“三才”,即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理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跟天地(今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之间是一个整体,脏腑跟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共同组成部分就是“精气”,气聚则成形,精聚则神生,形和神是一个整体。

中医中精气学说中的本源、运动等观点来解释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古代哲学于中医的关系类似于今天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观点用来指导科学理论研究,科学理论又可以反过来论证哲学观点。中医对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理论不仅仅是“拿来主义”,更多时候是宏观哲学在具体生命运动中的实践和理论具体化。人体中“精、气、津、液、血、脉”,其哲学本质就是“一气”,这种“气”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水蒸气”或者是其他“气体物质”,而是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是用来描述物质基本构成的名字。“气”是可以用“数”来表示的,所谓“气数已尽”,说的是命不长了。

“精”和“气”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用今人的理解,在“气一元论”的学说之下,“精”是由“气”生成的,在“精”形成之后,又可以反哺于“气”,气是有形体表现出来的,类似于现代说的生理,精是由神来表现出来的,类似于现在说的精神面貌或心理。因此不能单纯的认为中医没有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而更多情况下中医是不喜欢“治病”的,而是喜欢“防患于未然”,有调理形体的,也有养精神的,因为形神本是一体,基于中医理论下的“运动”,比如五禽戏,八段锦这些不仅仅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是形神双修的,既在锻炼身体,也在培养精神。

中医首先是经验科学,基本经验来源于对人体的直接观察,因为健康是常态,病变是非常态。中医主要针对是“症”,通过对常态的观察,当发现非常态的变化时候,对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很多“症”是千百年来肉眼观察所得来的,是望闻问切总结出来的,用标准化的机器是没办法检查到的,基于生物化学的西医科室只能在病变之后检测到病毒病菌,然后才采取治疗措施,很多时候在时间上是来不及。如果用现代科学来划分的话,西医更像是从化学实验室走出来的,而中医中推拿、按摩、针刺、艾灸等更像是物理实验。当然这种类比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太确切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