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智慧

今天讀一篇文章,看見幾段文字:


《道德經》第十七章記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幾句本來說的是統治者的四個境界。


最高明的統治者,老百姓知道有這個人,但他不擾民,一切都自然而然;其次的統治者,具有親民思想,老百姓都樂於親近他,讚美他;再下一層的統治者,老百姓都畏懼他,害怕他;最不成功的統治者,老百姓都不在乎他,欺凌他,羞辱他。


老子談的雖然是統治者,但《道德經》是哲學論著,哲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我們完全可以從中看出老師的境界。


最高明的老師,第一重境界的老師,永遠不會站在舞臺前面,張牙舞爪,而是隱在學生的後面,不擾民,不折騰。學生只知道有這麼個人,絲毫沒感到老師的威權,反而在不知不覺中,由他律變成自律,由他發變成自發,這就是高明教師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暗合了道家的“道”。這也就是葉聖陶先生所說:“不待老師教,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改,學生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師教,學生自我教育”,應該是第一層老師所追求的境界。


我在那一層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